圍繞東亞經濟的演變,說明法治是東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的動力;循著東亞模式的軌跡,揭示尊重本土價值的東亞社會開拓獨特法治道路的規(guī)律和對中國法治之路的意義。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法治已經成了現(xiàn)代化的標志性詞語之一,而追根溯源,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法治話語源自西方。于是,法治在西方的生長演變自然成了學界研究的重點,但這不等于說,非西方的法治發(fā)展模式就可以被忽略。恰恰相反,在當前的法學研究情況下,研究法治在非西方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的生長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于中國的法學發(fā)展和法治建設可能是更有價值的?!稏|亞法治的歷史與理念》正是一本研究東亞法治發(fā)展歷程的力作。在本書中,作者對東亞法治模式、結構和理念、價值的分析,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的法治歷程與運作簡明而精確的分析,都是極有價值的。而作者將三國法治生長模式的特色分別歸納為:模仿與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日本)、文化主體性價值與法治價值的統(tǒng)一(韓國)、以特殊的社會情形為基礎實現(xiàn)下社會共同價值觀與法治價值的統(tǒng)一(新加坡)。這些觀點雖不無可商榷之處,但在我看來也是很有說服力的。就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而言,日本、韓國、新加坡三國似應歸入西方國家的行列,但從文化和地理因素來看,它們又與西方歐美國家有著顯著的區(qū)別。并與中國有著更多的相同與相近之處。因此,作者將日韓新三國作為“非西方國家”來研究其法治歷程與法治運作過程,顯然是有意突出它們的文化傳統(tǒng)與源自西方的法治的沖突、融合、互動,有意強調從西方生長出來的法治被移植到東方國家之后的獨特生長經歷。于是,通過作者的這一獨特視角,在東亞傳統(tǒng)社會中的本土資源與典型的西方法治模式之間存在的種種緊張而復雜的互相排斥、壓制和互相利用的關系,凸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者在引言中強調,“法治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價值的統(tǒng)一,……法治文明并不是西方文明的獨占品,不同文化背景與傳統(tǒng)孕育著體現(xiàn)不同民族風格與傳統(tǒng)的法治,在法治的發(fā)展中每個民族所做的努力與貢獻應具有同等價值?!庇纱丝梢姡芯咳龂姆ㄖ螝v程實際上寄托了作者對中國自身法治進程的現(xiàn)實關懷。如同作者申明的那樣,盡管本書沒有具體涉及中國法治問題,但“在東亞法治模式中中國法治歷史與經驗所占的比重與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注意在思考與研究東亞法治時,始終把中國法制的歷史與現(xiàn)實因素置于重要地位”??梢哉f,相對于歐美西方國家來說,亞洲鄰國的法治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對于中國的法治建設而言,無疑和中國自身社會變遷中的經驗教訓一樣,也是一種寶貴的“本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