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中國文化中國印象: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

中國印象: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

中國印象: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

定 價:¥49.80

作 者: (德)黑格爾[等]著;何兆武,柳卸林主編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雅典娜思想譯叢
標 簽: 文化

ISBN: 9787563331666 出版時間: 2001-04-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343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集62位世界名人對中國文化的論述,他們從各自的角度論述了中國文化的各個側(cè)面,他們又都處在不同的時代,從而,讀者可以從他們對中國的論述中,了解到中國形象在世界歷史上的變化。他們中有的超載了本民族文化的限制,從全人類的角度出發(fā)論述中國,因而,他們的論述有助于人們把握中國應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來。本書的作者都具有淵博的知識,是世界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研究者,他們的論述具有常人所不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散發(fā)出人類智慧的光輝。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印象: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意大利〕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
   論中國民族性
   論中國思想
   論中國政治
   維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
   論中國的文字及其他
   〔法國〕
   尼古拉·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
   一個基督教哲學家和一個中國哲學家的對話
   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
   論中國的政體、法律、道德及其他
   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
   中國的自然法
   建立在倫理基礎上的法律
   就中國政府的弊端問題與孟德斯鳩對話
   伏爾泰(Francois-Marie de Voltaire,1694—1778)
   中國
   中國的歷史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中國的科學藝術(shù)并不有助于敦風化俗
   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
   圓明園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
   《約翰·克利斯朵夫致中國兄弟們》的公開信
   對中國的看法
   評《阿Q正傳》
   瓦萊里(Paul Valery,1871—1945)
   中國和西方
   里奈·格魯塞特(Rene Grousset,1885—1952)
   佛教的啟迪
   中國思想的確定
   馬爾羅(Andre Malraux,1901—1976)
   中國印象
   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對新中國的看法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中國印象
   〔德國〕
   萊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Von Leibniz,1646—1716)
   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論中國哲學
   沃爾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
   關于中國人道德學的演講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中國
   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
   中國
   歌德(Johann.Wolfgang.von Goethe,1749—1832)
   論中國傳奇
   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
   世界歷史開始于中國所在的東方
   中國的道德和法
   中國的哲學和宗教
   中國的科學
   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
   中國——神話哲學
   韋伯(Max Weber,1864—1920)
   儒教和清教
   施韋策(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
   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
   自我完善和自我奉獻的倫理
   中國人為什么會接受佛教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
   道教
   赫爾曼·凱澤林(Hermann Keyserling,1880—1946)
   中國人的生命力
   中國人的道德
   中國人的禮節(jié)
   土地與農(nóng)民
   儒教與新教之異同
   中國人的理想范式
   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
   文化形態(tài)與中國文化
   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1883—1963)
   孔子
   老子
   〔英國〕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論印刷、火藥和磁石的發(fā)明
   休謨(DavidHume,1711—1776)
   中國的科學進步為何如此緩慢
   為什么歐洲的白銀往中國流動?
   棄嬰對中國的早婚習俗的影響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論中國人的生活水平
   中國和印度金銀價值高于歐洲的原因
   中國輕視對外貿(mào)易
   中國制造業(yè)不發(fā)達的原因
   其他
   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
   論中國人口的控制
   卡萊爾(Thomas Carlyle,1795—1881)
   論中國皇帝
   論中國科舉制度
   弗雷澤(Sir James G.Frazer,1851—1941)
   中國的民俗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論中國文化
   弗賴(Roger Elliott Fry,1866—1934)
   中國的藝術(shù)
   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
   論中國語言文字對中國文明的影響
   論孔子和老子——兩位偉大的中國導師
   論中國官吏制度
   關于中華帝國同羅馬帝國興衰的比較
   論中國智慧受束縛的原因
   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我為什么要研究中國
   中西文明的對比
   中國人的性格
   托尼(Richard Henry Tawney,1880—1962)
   中國和西方的比較
   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
   文明的自我中心論和東方不變論
   古代中國文明的起源
   復古主義
   近代中國文明
   中國的官制
   東亞的任務
   中國與世界
   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
   科學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
   貝爾納(J.D.Bernal,1901—1971)
   中國的科學
   〔比利時〕
   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1917—)
   中國思想對世界的貢獻
   〔俄國〕
   托爾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
   中國的變革與中俄關系
   中國人不應當模仿西方民族
   日記中有關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的材料
   〔美國〕
   愛迪生(Thomas Edison,1847—1931)
   致趙元任的一封信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中國和日本的差別
   中國的聯(lián)邦主義
   白壁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
   浪漫主義與東方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西方的科學基礎和中國古代的文明
   對上海的印象
   賽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
   中國的文化
   諾斯羅普(F.S.C.Northrop,1893—1992)
   儒家與道家的思維方式及審美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
   中國
   摩爾(Barrington Moore Jr,1913—)
   農(nóng)民、地主、官僚階級與農(nóng)業(yè)、商業(yè)
   默頓(Thomas Merton,1915—1968)
   莊子之道
   白魯河(Lucian W.Pye,1921—)
   共產(chǎn)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
   〔日本〕
   福澤諭吉(Yukichi Fakuzawa,1834—1901)
   中國文明開化不可期
   不可根據(jù)孔孟之道尋求政治途徑
   中日文明的某種差異
   儒學與佛教共同的弊病
   桑原騭藏(Shitsuzou Kunwabara,1870—1931)
   中國人的文弱與保守
   鈴木大拙(D.T.Suzuki,1870—1966)
   中國的“無心”思想
   佛教思想在中國
   江上波夫(Namio Egami,1906—)
   8世紀的歐亞大陸
   中村元(Ten Nakamura,1912—)
   論中國文化在亞洲的意義
   〔印度〕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
   講演錄
   拉達克里希南(S.Radhakrishnan,1888—1975)
   論孔子
   人本主義的不足
   關于道教的一般評價
   中國的佛教
   巴克奇(師覺月,Prabodh Chandra Bagchi,1898—1956)
   道家與印度思想
   中國與印度
   〔以色列〕
   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1923—)
   中華帝國的文化取向和適應性變化
   附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