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 模式識別和模式的概念
1. 2 模式識別系統(tǒng)
1. 3 關于模式識別的一些基本問題
1. 4 關于本書的內容安排
第2章 貝葉斯決策理論
2. 1 引言
2. 2 幾種常用的決策規(guī)則
2. 2. 1 基于最小錯誤率的貝葉斯決策
2. 2. 2 基于最小風險的貝葉斯決策
2. 2. 3 在限定一類錯誤率條件下使另一類錯誤率為最小的兩類別決策
2. 2. 4 最小最大決策
2. 2. 5 序貫分類方法
2. 2. 6 分類器設計
2. 3 正態(tài)分布時的統(tǒng)計決策
2. 3. 1 正態(tài)分布概率密度函數(shù)的定義及性質
2. 3. 2 多元正態(tài)概率型下的最小錯誤率貝葉斯判別函數(shù)和決策面
2. 4 關于分類器的錯誤率問題
2. 4. 1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錯誤率的理論計算
2. 4. 2 錯誤率的上界
2. 5 討論
習題
第3章 概率密度函數(shù)的估計
3. 1 引言
3. 2 參數(shù)估計的基本概念
3. 2. 1 最大似然估計
3. 2. 2 貝葉斯估計和貝葉斯學習
3. 3 正態(tài)分布的監(jiān)督參數(shù)估計
3. 3. 1 最大似然估計示例
3. 3. 2 貝葉斯估計和貝葉斯學習示例
3. 4 非監(jiān)督參數(shù)估計
3. 4. 1 非監(jiān)督最大似然估計中的幾個問題
3. 4. 2 正態(tài)分布情況下的非監(jiān)督參數(shù)估計
3. 5 總體分布的非參數(shù)估計
3. 5. 1 基本方法
3. 5. 2 Parzen窗法
3. 5. 3 KN-近鄰估計
3. 6 關于分類器錯誤率的估計問題
3. 6. 1 關于已設計好分類器時錯誤率的估計問題
3. 6. 2 關于未設計好分類器時錯誤率的估計問題
3. 7 討論
習題
第4章 線性判別函數(shù)
4. 1 引言
4. 1. 1 線性判別函數(shù)的基本概念
4. 1. 2 廣義線性判別函數(shù)
4. 1. 3 設計線性分類器的主要步驟
4. 2 Fisher線性判別
4. 3 感知準則函數(shù)
4. 3. l 幾個基本概念
4. 3. 2 感知準則函數(shù)及其梯度下降算法
4. 4 最小錯分樣本數(shù)準則
4. 4. 1 解線性不等式組的共軛梯度法
4. 4. 2 解線性不等式組的搜索法
4. 5 最小平方誤差準則函數(shù)
4. 5. 1 平方誤差準則函數(shù)及其偽逆解
4. 5. 2 MSE準則函數(shù)的梯度下降算法
4. 5. 3 隨機MSE準則函數(shù)及其隨機逼近算法
4. 6 隨機最小錯誤率線性判別準則函數(shù)
4. 6. 1 隨機最小錯誤率線性判別準則函數(shù)
4. 6. 2 關于Jer(a)準則的隨機逼近算法
4. 6. 3 設計考慮和應用實例
4. 7 多類問題
4. 7. 1 多類問題的基本概念
4. 7. 2 決策樹簡介
4. 8 討論
習題
第5章 非線性判別函數(shù)
5. 1 分段線性判別函數(shù)的基本概念
5. 1. 1 基于距離的分段線性判別函數(shù)
5. 1. 2 分段線性判別函數(shù)
5. 1. 3 分段線性分類器設計的一般考慮
5. 2 用凹函數(shù)的并表示分段線性判別函數(shù)
5. 2. 1 分段線性判別函數(shù)的表示
5. 2. 2 算法步驟
5. 3 用交遇區(qū)的樣本設計分段線性分類器
5. 3. 1 算法基本思想
5. 3. 2 緊互對原型對與交遇區(qū)
5. 3. 3 局部訓練法
5. 3. 4 決策規(guī)則
5. 4 二次判別函數(shù)
習題
第6章 近鄰法
6. 1 最近鄰法
6. 1. 1 最近鄰決策規(guī)則
6. 1. 2 最近鄰法的錯誤率分析
6. 2 k-近鄰法
6. 3 關于減少近鄰法計算量和存儲量的考慮
6. 3. 1 近鄰法的快速算法
6. 3. 2 剪輯近鄰法
6. 3. 3 壓縮近鄰法
6. 4 可做拒絕決策的近鄰法
6. 4. 1 具有拒絕決策的k-近鄰法
6. 4. 2 具有拒絕決策的剪輯近鄰法
6. 5 最佳距離度量近鄰法
習題
第7章 經驗風險最小化和有序風險最小化方法
7. 1 平均風險最小化和經驗風險最小化
7. 2 有限事件類情況
7. 3 線性分界權向量數(shù)的估計
7. 4 事件出現(xiàn)頻率一致收斂于其概率的條件
7. 5 生長函數(shù)的性質
7. 6 經驗最優(yōu)判決規(guī)則偏差的估計
7. 7 經驗最優(yōu)判決規(guī)則偏差估計的改進
7. 8 有序風險最小化方法
7. 8. 1 判決規(guī)則選擇準則
7. 8. 2 幾種判決規(guī)則類的排序方法
7. 9 討論
習題
第8章 特征的選擇與提取
8. 1 基本概念
8. 1. 1 問題的提出
8. 1. 2 一些基本概念
8. 2 類別可分離性判據(jù)
8. 2. 1 用于可分性判據(jù)的類內類間距離
8. 2. 2 基于概率分布的可分性判據(jù)
8. 2. 3 基于熵函數(shù)的可分性判據(jù)
8. 2. 4 類別可分離性判據(jù)的直接應用舉例
8. 3 特征提取
8. 3. 1 按歐氏距離度量的特征提取方法
8. 3. 2 按概率距離判據(jù)的特征提取方法
8. 3. 3 用散度準則函數(shù)的特征提取器
8. 3. 4 多類情況
8. 3. 5 基于判別炳最小化的特征提取
8. 3. 6 兩維顯示
8. 4 特征選擇
8. 4. 1 最優(yōu)搜索算法
8. 4. 2 次優(yōu)搜索法
8. 4. 3 可分性判據(jù)的遞推計算
8. 5 特征選擇的幾種新方法
8. 5. 1 模擬退火算法
8. 5. 2 Tabu搜索算法
8. 5. 3 遺傳算法
習題
第9章 基于K-L展開式的特征提取
9. 1 傅里葉級數(shù)展開式
9. 2 K-L展開式
9. 3 K-L展開式的性質
9. 3. 1 展開系數(shù)
9. 3. 2 表示熵
9. 3. 3 總體熵
9. 4 K-L坐標系的產生矩陣
9. 5 從類平均向量中提取判別信息
9. 6 包含在類平均向量中判別信息的最優(yōu)壓縮
9. 7 包含在類中心化特征向量中判別信息的提取
9. 8 用于非監(jiān)督模式識別問題中的特征提取
9. 9 K-L變換在人臉自動識別研究中的一個應用
9. 9. 1 圖像的歸一化
9. 9. 2 K-L變換
9. 9. 3 特征向量的選取
9. 10 討論
習題
第10章 非監(jiān)督學習方法
10. 1 引言
10. 2 單峰子集(類)的分離方法
10. 2. 1 投影方法
lo. 2. 2 基于對稱集性質的單峰子集分離法
10. 2. 3 單峰子集分離的迭代算法
10. 3 類別分離的間接方法
10. 3. 1 動態(tài)聚類方法
10. 3. 2 近鄰函數(shù)準則算法
10. 4 分級聚類方法
10. 5 非監(jiān)督學習方法中的一些問題
習題
第11章 人工神經網絡
11. 1 引言
11. 2 人工神經元
11. 2. 1 生物神經元
11. 2. 2 人工神經元
11. 2. 3 神經元的學習算法
11. 3 前饋神經網絡及其主要算法
11. 3. 1 前饋神經網絡
11. 3. 2 感知器
11. 3. 3 三層前饋網絡
11. 3. 4 反向傳播算法(BP法)
11. 3. 5 徑向基函數(shù)網絡
11. 4 競爭學習和側抑制
11. 5 自組織特征映射
11. 6 Hopfield網絡
11. 6. 1 離散Hopfield網絡
11. 6. 2 聯(lián)想存儲器
11. 6. 3 優(yōu)化計算
11. 6. 4 連續(xù)時間Hopfield網絡
11. 7 神經網絡模式識別的典型做法
11. 7. 1 多層前饋網絡用于模式識別
11. 7. 2 自組織網絡用于模式識別
11. 8 前饋神經網絡與統(tǒng)計模式識別的關系
11. 8. 1 隱層的特征提取作用
11. 8. 2 神經網絡與貝葉斯分類器
11. 9 討論
第12章 模糊模式識別方法
12. 1 引言
12. 2 模糊集的基本知識
12. 3 模糊特征和模糊分類
12. 3. 1 模糊化特征
12. 3. 2 結果的模糊化
12. 4 特征的模糊評價
12. 4. 1 模糊程度的度量
12. 4. 2 特征的模糊評價
12. 5 模糊聚類方法
12. 5. 1 模糊C均值算法
12. 5. 2 改進的模糊C均值算法
12. 6 模糊A近鄰分類器
12. 7 討論
第13章 統(tǒng)計學習理論和支持向量機
13. 1 引言
13. 2 機器學習的基本問題和方法
13. 2. 1 機器學習問題的表示
13. 2. 2 經驗風險最小化
13. 2. 3 復雜性與推廣能力
13, 3 統(tǒng)計學習理論的核心內容
13. 3. 1 學習過程一致性的條件
13, 3. 2 函數(shù)集的學習性能與VC維
13. 3. 3 推廣性的界
13. 3. 4 結構風險最小化
13. 4 支持向量機
13. 4. 1 最優(yōu)分類面
13. 4. 2 廣義最優(yōu)分類面
13. 4. 3 規(guī)范化超平面集的子集結構
13. 4. 4 支持向量機
13. 5 討論
第14章 模式識別在語音信號數(shù)字處理中的應用舉例
14. 1 說話人識別概述
14. 2 語音信號及其幾個特性
14. 3 短時基音周期的估計
14. 4 一個說話人識別系統(tǒng)舉例
14. 5 討論
第15章 印刷體漢字識別中的特征提取
15. 1 印刷體漢字識別的基本知識
15. 2 印刷體漢字的統(tǒng)計特性及分析
15. 3 文字的歸一化
15. 4 印刷體漢字識別中的一些特征
15. 5 分類問題
15. 6 判別準則
15. 7 討論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A 幾種最優(yōu)化算法
A. 1 梯度(下降)法
A. 2 牛頓法
A. 3 共扼梯度法
A. 4 Lagrange乘子法
A. 5 隨機逼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