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應該是大眾的哲學美學恰恰不是專門化的美學因為哲學并不就是科學也不只是分析語言它主要是去探求人生的真理或人生的詩意誰都有人生因此誰都可以去尋求那人生的真理去領會那人生的詩意美的現象極多,卻各不相同。松濤海語,月色花顏,從衣著到住房,從人體到藝術,從欣賞到創(chuàng)作……多么廣闊、多么異樣、多么復雜、多么奇妙!在如此包羅萬象而變化多端的領域里,有沒有、能不能存在一種共同的東西作為思考對象或研究對象呢?能否或應否提出這種概括性的普遍問題呢?世界本是這樣的生動活潑、變幻多樣,為什么硬要找出一種可能并不存在的“規(guī)律”或“問題”來管轄它、規(guī)范它、破壞它呢?這種“規(guī)范”或“問題”真正存在嗎?這是不是某種“本質主義”的謬誤呢?這是美學一開頭就碰以的疑惑。李澤厚一九三零年生,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五四年畢業(y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一九九二年至今任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哲學系講座教授。著有《批判哲學的批判—批判—康德述評》、《我的哲學提綱》、《中國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世紀新夢》、《論語今讀》、《已卯五說》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