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婚的人們以愛作為婚姻的唯一理由,愛一結束就分手。他們堅信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分手沒有憂傷,沒有糾纏。孩子隨母不識父,不為生存壓力,社會輿論壓力而忍受生厭了的對方。誰的阿注多誰有面子,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濃烈的充滿激情的愛中,每一次的愛雖然短暫,但堅持有愛才能生活,雖然更換了諸多的對象,愛卻如鏈條,貫穿了他們一生的生活。用一位摩梭姑娘的話說:“十五的月亮亮一天,摩梭女人要亮一生”。其愛情和婚姻方式,或者如人們所說的一種守自然之本、人性之本的方式,它讓今天的文明社會感到新奇,引人深思。 本書的作者從1963-2001年五訪瀘沽湖,見證了半個世紀瀘沽湖的變遷,記錄下了生活形態(tài)還停留在母系時期的我們祖先生活的真實場景。隨著瀘沽湖成為國際文化研究熱點,國內景點旅游熱線,原來的以性愛為唯一需求的婚姻,被姑娘都喜歡嫁有錢人取代;從以前承認父親是誰為恥,到現在以承認父親是誰為榮;用整樹造的木楞子,被水泥墻屋代替,現代化,化掉了人類僅存的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作者的田野考察報告,在這一僅存的文化現象瀕于滅絕之際,其對人類文化的搶救的卓越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愈顯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