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對象——《莊子》哲學,將把我們帶到那個以“戰(zhàn)國”這樣一個充滿著火藥味的名稱所標示的時代。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風雷激蕩、人才輩出、思想空前解放的時代。莊子生于戰(zhàn)國時代,當時的社會是比較混亂的,而莊子所追求的就是如何超脫苦難的世界,實現人的自由。莊子認為人生的苦難是始終存在的。“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齊物論》)但莊子并不是把人生看作是痛苦消極的,相反,他有著極強烈的對現世生活和生命意義的積極肯定,他想把人們從根本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這種解脫并不是企求人的生命的永存,而是寄寓于人們對自然、社會、自我的認識與理解。他把現實的處世心態(tài)歸結為“順其自然”,這個“自然”有三個方面的意蘊:一為“天”之自然;二為社會之自然;三為自我之自然。由此,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從總體上看可分為三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