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上接《兒女英雄傳》以來的俠義小說和民國舊武俠小說,開創(chuàng)新派武俠文學;下啟金庸、古龍的一片天地。他這樣評價自己在武俠小說界的地位:開風氣者,梁羽生;發(fā)揚光大者,金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金梁并稱,一時瑜亮”。梁金并世之時,曾主張“俠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品德的化身”,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金庸更將之提升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梁羽生小說以實在的文史知識和古代詩詞見稱。語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常常將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小說回目意境深遠,對仗精巧,情節(jié)推展明顯具有怡蕩有致的韻律感,敘事中也帶有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其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qū)分。他的武俠作品,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小說情節(jié)構置巧妙、穩(wěn)厚綿密。有人認為梁羽生小說的缺憾在于“乏味”二字,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因為梁先生始終保有一種“正統”文人的姿態(tài)。梁先生自己也說:可能我也犯過“離奇 ”的毛病。但我的作品中“離奇”不是主流,不是我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