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認證與等級考試Micosoft認證CCIE 2.0認證指南

CCIE 2.0認證指南

CCIE 2.0認證指南

定 價:¥88.00

作 者: (美)Andrew Bruce Caslow,(美)Valeriy Pavlichenko著;前導工作室譯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Cisco專業(yè)技術叢書
標 簽: 微軟認證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1092889 出版時間: 2001-09-01 包裝:
開本: 24cm 頁數: 656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為報考CCIE認證考試的報考者提供了一本用于準備CCIE認證的結構化說明,并以層次結構為基礎,詳細地介紹了Cisco的組網技術及相關場景示例。全書的內容集中于對帶有Cisco互聯網絡操作系統(tǒng)(ISO)的Cisco路由器與交換機進行配置、監(jiān)控和故障診斷,主要內容包括配置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配置IP地址、IP IGP路由協(xié)議和路由重分布,配置IP外部網關協(xié)議,配置非IP路由協(xié)議,配置不可路由協(xié)議以及對互聯網絡流量的管理。同時,書中還專門為進行實踐提供了各種相應的場景,要求讀者指出場景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調試。本書敘述清晰,結構明了,是進行CCIE準備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網絡互聯工程師完全能夠將書中所提出的某些場景運用到自己的試驗臺中以觀察IOS分析工具的操作,有經驗的Cisco工作者也能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

作者簡介

暫缺《CCIE 2.0認證指南》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CCIE認證的介紹
1.1 OSI模型的影響
1.2 研究生考試形式帶來的影響
1.3 本書沒有覆蓋的內容
1.4 CCIE考試的非公開政策
1.5 Cisco網站
1.6 本書的來源
1.7 CCIE的定義
1.7.1 路由和交換
1.7.2 ISP/撥號
1.7.3 WAN交換技術
1.8 CCIE筆試
1.9 CCIE實踐實驗室
1.10 成功獲得CCIE認證的六個關鍵因素
1.11 本書的說明
1.12 第一層: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配置任務
1.13 第二層:配置IP地址、IP IGP路由協(xié)議和路由重分布
1.14 第三層:配置IP外部網關協(xié)議
1.15 第四層:配置非IP路由協(xié)議
1.16 第五層:配置不可路由協(xié)議
1.17 第六層:網絡互聯流量管理
1.18 完成第六層主題并在IOS下工作
1.18.1 用戶模式
1.18.2 優(yōu)先權模式
1.18.3 配置模式
1.19 一個“找出問題”場景的練習
1.20小結
第2章 入門
2.1 一系列的路由器和交換機是開始入門的需要
2.2 Cisco端到端解決方案
2.3 核心、分布和訪問
2.3.1 Cisco層次網絡互聯模型
2.3.2 核心層
2.3.3 分布層
2.3.4 訪問層
2.3.5 可伸縮性
2.3.6 冗余
2.3.7 限制故障傳播范圍
2.3.8 利于流量控制
2.3.9 對路由器和交換機的初始檢查
2.3.10 Cisco路由器和LightStream 1010的引導過程
2.3.11 Catalyst 5000引導過程
2.3.12 Cisco系統(tǒng)控制臺
2.3.13 在路由器上執(zhí)行show version命令
2.3.14 記錄路由器加載的IOS
2.3.15 在Catalyst交換機上執(zhí)行show version命令
2.3.16 遠程連接到路由器或交換機
2.3.17 使用TELNET會話訪問路由器或交換機
2.3.18 使用異步調制解調器連接訪問路由器或交換機
2.3.19 使用網絡管理站訪問路由器或交換機
2.3.20 使用終端服務器訪問路由器或交換機
2.3.21 行命令的配置
2.3.22 IP地址的配置
2.3.23 配置IP主機表
2.3.24 終端服務器的故障診斷
2.3.25 確保路由器和交換機僅具有缺省的配置
2.3.26 為路由器和交換機分配名字
2.3.27 如果未使用DNS服務器,則取消路由器上的DNS查找
2.3.28 Cisco IOS的快捷方式
2.4 小結
2.5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2.6 參考書目
2.7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3章 Cisco路由器接口和Catalyst端口配置的一般指導原則
3.1 路由器接口介紹
3.2 Cisco路由器接口的分類
3.2.1 核心層路由器
3.2.2 Cisco 7500路由器系列
3.2.3 Cisco 7200路由器系列
3.2.4 Cisco 12000路由器系列
3.2.5 Cisco Catalyst 5000路由交換模塊
3.2.6 Cisco Catalyst 8500三層交換路由
3.2.7 分布層路由器
3.2.8 訪問層路由器
3.3 專用路由器
3.4 接口概述小結
3.4.1 用于監(jiān)控狀態(tài)的基本IOS工具
3.4.2 缺省路由器接口配置
3.4.3 路由器接口狀態(tài)概述
3.4.4 Cisco路由器LAN接口的專用特性
3.4.5 WAN接口
3.4.6 其他WAN接口
3.4.7 異步接口
3.4.8 虛擬接口
3.5 手工映射命令
3.5.1 dialer map
3.5.2 Frame-relay map
3.5.3 映射表
3.5.4 動態(tài)映射協(xié)議
3.5.5 Catalyst 5000上的端口和接口
3.6 小結
3.7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3.8 參考書目
3.9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4章 配置幀中繼
4.1 在Cisco路由器上配置幀中繼
4.1.1 幀中繼的最小化配置:封裝幀中繼和反向ARP
4.1.2 反向ARP警告
4.1.3 配置幀中繼支持多個節(jié)點
4.1.4 使用frame-relay map命令
4.1.5 有關使用frame-relay map命令的警告
4.1.6 配置幀中繼點到點子接口
4.1.7 所有的物理接口
4.1.8 將路由器配置為幀中繼交換機
4.2 有關幀中繼的其他主題
4.3 小結
4.4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4.5 參考書目
4.6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5章 配置ISDN和按需撥號路由
5.1 ISDN概述
5.1.1 ISDN的構成
5.1.2 ISDN層次
5.2 按需撥號路由概述
5.3 在Cisco路由器上配置ISDN
5.4 ISDN語法概述
5.4.1 選擇ISDN交換機類型
5.4.2 ISDN PRI接口配置
5.4.3 ISDN接口配置命令
5.4.4 ISDN的show命令
5.4.5 ISDN的debug命令
5.4.6 呼叫建立
5.4.7 配置DDR
5.4.8 DDR概述
5.4.9 DDR語法概述
5.4.10 最小化的ISDN/DDR配置
5.4.11 全局配置命令
5.4.12 接口配置命令
5.4.13 OSPF和DDR
5.5 小結
5.6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5.7 參考書目
5.8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6章 配置Catalyst 5000和VLAN
6.1 Catalyst 5000與Catalyst 8500的比較
6.2 交換機Catalyst 5000系列與Cisco Catalyst交換機的比較
6.2.1 來源于并購的Grand Junction公司的Catalyst交換機
6.2.2 來源于并購的Kalpana公司的Catalyst交換機
6.2.3 來源于并購的Creccendo公司的Catalyst交換機
6.2.4 Cisco內部開發(fā)的Catalyst交換機
6.3 CatalystLAN交換處理與傳統(tǒng)路由處理的不同
6.3.1 沖突域與廣播域
6.3.2 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最新互聯網絡體系
6.3.3 21世紀的最新互聯網絡體系
6.3.4 中繼與路由
6.3.5 避免多交換機網絡的回路:生成樹協(xié)議
6.3.6 可伸縮的中繼環(huán)境與VTP
6.3.7 缺省的Catalyst配置
6.4 小結
6.5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6.6 參考書目
6.7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7章 配置ATM
7.1 ATM和幀中繼的比較
7.2 ATM與ISDN的比較
7.3 ATM概述
7.4 Cisco的ATM實現
7.4.1 用Cisco IOS配置ATM PVC
7.4.2 show atm status命令的使用
7.5 在多個節(jié)點之間配置PVC
7.6 ATM PVC上的路由
7.7 配置ATM SVC
7.8 Cisco SVC連接所需的PVC
7.9 ATM尋址與ILMI
7.10 ATM信令和ATM SVC
7.11 將映射表用于SVC
7.12 ATM標準IP和ATM LANE的介紹
7.13 標準IP概述
7.14 ATM LANE概述
7.14.1 LANE部件的概述
7.14.2 使用ATM LANE的中繼
7.14.3 在Cisco環(huán)境中配置ATM LANE
7.14.4 Cisco LANE NSAP尋址規(guī)則
7.15 配置LECS
7.16 配置LightStream1010以向LEC通告LECS地址
7.17 LES/BUS的配置
7.17.1 配置LEC
7.17.2 啟用LEC
7.18 有關Catalyst 5000 LANE模塊的LANE配置的特殊問題
7.19 ATM故障診斷
7.20 小結
7.21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7.22 參考書目
7.23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8章 第一層小結
第9章 IP尋址與IP路由過程
9.1 IP尋址的發(fā)展簡史
9.2 IP尋址概述
9.2.1 IP地址類
9.2.2 IP地址類的小結
9.3 子網劃分
9.4 VLSM
9.5 匯總
9.6 無類域間路由
9.7 IP尋址與IP路由過程
9.8 建立路由表
9.8.1 維護路由表
9.8.2 報文交換在路由表中最長匹配上發(fā)生
9.8.3 對一個Cisco IP路由表的剖析
9.8.4 show ip route命令的選項
9.9 使用debug ip packet命令
9.10 IP路由表的結構調試
9.11 配置靜態(tài)路由
9.12 缺省路由
9.13 配置路由協(xié)議
9.14 路由重分布
9.15 用于IP地址分配的特殊工具:IP輔助地址和網絡地址轉換
9.15.1 IP輔助地址
9.15.2 網絡地址轉換
9.16 IP組播
9.17 小結
9.18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9.19 參考書目
第10章 配置RIP、IGRP和EIGRP
10.1 RIP操作概述
10.2 IGRP為RIP提供了補救措施
10.3 EIGRP:第二代IGRP
10.4 配置RIP、IGRP和EIGRP
10.5 RIP的特殊配置問題
10.5.1 RIP路由表
10.5.2 為RIP配置缺省路由
10.5.3 RIP調整參數
10.5.4 RIP的故障診斷
10.6 IGRP的特殊配置問題
10.6.1 IGRP路由表
10.6.2 IGRP度量計算
10.6.3 IGRP路由抑制和路由刷新過程
10.6.4 為IGRP配置缺省路由
10.6.5 IGRP調整參數
10.6.6 IGRP故障診斷
10.7 EIGRP的特殊配置問題
10.7.1 EIGRP鄰居表
10.7.2 EIGRP拓撲表
10.7.3 EIGRP路由表
10.7.4 EIGRP路由表通告
10.8 EIGRP自動網絡匯總
10.9 NBMA上的RIP、IGRP和EIGRP
10.10 交換連接上的RIP和IGRP
10.11 EIGRP故障診斷
10.12 小結
10.13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10.14 參考書目
第11章 配置OSPF和集成IS-IS
11.1 OSPF基本運行
11.2 OSPF網絡類型
11.3 OSPF配置基礎
11.4 OSPF鄰居表和OSPF Hello報文
11.5 相鄰
11.6 OSPF的指定路由器
11.7 區(qū)域
11.8 虛擬鏈接
11.9 OSPF路由重分布
11.10 路由匯總
11.10.1 區(qū)域間路由匯總
11.10.2 路由域間的路由匯總
11.11 在非廣播多路訪問網絡上配置OSPF
11.11.1 在ISDN/DDR鏈路上配置OSPF
11.11.2 在ISDN/DDR上不用按需電路來配置OSPF
11.11.3 在ISDN/DDR上用按需電路來配置OSPF
11.12 OSPF的運行概述
11.13 集成IS-IS的介紹
11.14 集成IS-IS尋址需求
11.15 配置集成IS-IS
11.16 小結
11.17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11.18 參考書目
11.19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12章 IP路由的重分布
12.1 三個重分布的場景
12.1.1 路由重分布場景一:單個邊界點的重分布
12.1.2 路由重分布場景二:多個邊界點的重分布(單向重分布)
12.1.3 路由重分布場景三:多個邊界點的重分布(雙向重分布)
12.2 路由重分布基礎
12.3 RIP、IGRP和EIGRP所需的度量
12.4 重分布靜態(tài)的和被連接的路由
12.5 將VLSM子網重分布給FLSM域
12.6 重分布與管轄距離
12.7 被動接口
12.8 分配列表
12.8.1 distribute-list in命令
12.8.2 distribute-tist out命令
12.9 小結
12.10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12.11 參考書目
12.12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13章 第二層小結
13.1 第二層要使用的主要的IOS工具
13.2 第二層的關鍵規(guī)則
13.3 推薦常用的通用第二層故障診斷技術
13.4 第二層的結束語
第14章 BGP的外部路由
14.1 IGP路由過程的概述
14.2 介紹自治系統(tǒng)間的路由
14.3 層次設計的IGP互聯網絡
14.4 自治系統(tǒng)
14.5 BGP-4協(xié)議(RFC 1771)
14.6 BGP-4更新消息和BGP屬性
14.7 路徑向量路由
14.7.1 BGP-4回路檢測和回路避免
14.7.2 BGP4路徑選擇
14.8 與IGP的相互作用
14.8.1 下一跳可達性的要求
14.8.2 BGP概述的小結
14.9 Cisco的BGP實現
14.9.1 啟用BGP路由過程
14.9.2 建立BGP鄰居關系
14.9.3 EBGP鄰居關系的構成
14.9.4 IBGP鄰居關系的構成
14.10 路由反射器和community
14.10.1 配置路由反射器
14.10.2 配置BGP community
14.10.3 通過BGP-4通告網絡
14.10.4 同步BGP-4規(guī)則
14.10.5 基本的BGP配置
14.11 使用回送的容錯性
14.12 BGP的故障診斷
14.13 小結
14.14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14.15 參考書目
14.16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15章 配置非IP路由協(xié)議包
15.1 所有支持三層路由的協(xié)議的共同特性
15.2 EIGRP:支持多種選路協(xié)議的路由協(xié)議
15.3 AppleTalk、DECNET和IPX的特性
15.3.1 AppleTalk
15.3.2 AppleTalk收斂
15.3.3 DECNET
15.3.4 DECNET區(qū)域間路由器的收斂
15.3.5 DECNET區(qū)域內路由器的收斂
15.3.6 IPX
15.3.7 IPX路由器的收斂
15.3.8 非IP協(xié)議的配置選項
15.3.9 Cisco路由器的“午夜之船”配置
15.3.10 Cisco路由器的隧道配置
15.3.11 非IP協(xié)議的公共配置步驟
15.3.12 學習IPX、AppleTalk和DECNET的策略
15.4 小結
15.5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第16章 IPX配置
16.1 IPX技術概述
16.1.1 IPX的設計目標
16.1.2 Novell公司NetWare網絡的設計目標
16.1.3 Novell公司Netware網絡的主要協(xié)議:IPX、SPX、IPX/RIP、SAP、NCP
16.1.4 Cisco對IPX支持
16.2 IPX協(xié)議組概述
16.2.1 IPX尋址
16.2.2 IPX報文類型
16.2.3 IPX套接字號
16.2.4 IPX/Cisco幀類型
16.2.5 IPX RIP
16.2.6 IPX SAP
16.2.7 獲取最近的服務器
16.2.8 特殊的IPX報文
16.2.9 配置IPX
16.2.10 給接口添加一個IPX網絡
16.2.11 IPX/RIP:缺省的IPX路由協(xié)議
16.3 小結
16.4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16.5 參考書目
16.6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17章 配置AppleTalk
17.1 AppkeTalk設計目標
17.2 圖形用戶界面組網
17.3 區(qū)域
17.4 網絡管理員眼中的AppleTalk
17.4.1 終端用戶使用簡便
17.4.2 路由器管理員的挑戰(zhàn)
17.5 AppleTalk技術概述
17.5.1 AppleTalk尋址
17.5.2 AppleTalk地址獲取:AARP
17.5.3 AppleTalk缺省路由器指定
17.5.4 AppleTalk路由協(xié)議
17.5.5 AppleTalk區(qū)域
17.6 多區(qū)域的路由器接口
17.7 AppleTalk初始化過程
17.8 完成AppleTalk收斂的步驟
17.9 終端用戶訪問AppleTalk服務執(zhí)行的步驟
17.10 經常使用的AppleTalk show命令
17.11 基本的AppleTalk配置
17.12 給一個接口增加一個AppleTalk cable-range和區(qū)域
17.13 AppleTalk靜態(tài)路由
17.14 在AppleTalk中使用EIGRP
17.15 AppleTalk隧道
17.16 配置AURP
17.17 AppleTalk隧道接口配置命令
17.18 AppleTalk GRE隧道
17.19 DDR上的AppleTalk
17.20 NBMA網絡上的AppleTalk
17.21 AppleTalk和反向ARP
17.22 AppleTalk和NBMA映射語句
17.23 AppleTalk和子接口
17.24 AppleTalk應用在Hub和Spoke NBMA拓撲
17.25 AppleTalk故障診斷
17.26 AppleTalk的特征
17.27 小結
17.28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17.29 參考書目
17.30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18章 配置DECNET
18.1 DECNET技術概述
18.1.1 DECNET路由進程
18.1.2 DECNET路由表
18.2 路由層和區(qū)域
18.3 DECNET地址操作
18.3.1 最小化DECNET配置
18.3.2 常用的DECNET show命令
18.3.3 DECNET debug工具
18.3.4 使用DECNgr靜態(tài)路由
18.3.5 在ISDN/DDR上使用DECNET
18.3.6 在NBMA網絡上使用DECNET
18.4 小結
18.5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18.6 參考書目
18.7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19章 第四層小結——非IP路由協(xié)議小結
19.1 主要的IPX監(jiān)控和故障診斷工具
19.2 主要的AppleTalk監(jiān)控和故障診斷工具
19.3 主要的DECNET監(jiān)控和故障診斷工具
19.4 配置策略
第20章 橋接不可路由流量
20.1 橋接還是路由
20.2 透明橋接定義
20.3 源路由橋接定義
20.4 源路由透明橋接定義
20.5 源路由轉換橋接定義
20.6 Cisco獨特的解決方案
20.7 為Catalyst 5000配置透明橋接
20.8 生成樹協(xié)議
20.8.1 在Cisco路由器和Catalyst 8500交換機上配置生成樹協(xié)議
20.8.2 配置生成樹根網橋
20.9 在Cisco路由器和Catalyst 8500上操作生成樹路徑代價
20.10 在Catalyst 5000上調節(jié)生成樹參數
20.11 在Cisco路由器上配置用于WAN鏈接的透明橋接
20.12 配置用于幀中繼鏈接的透明橋接
20.13 透明橋接的show命令
20.14 在Cisco路由器和Catalyst 8500交換機上的附加透明橋接命令
20.15 在Cisco路由器和Catalyst 8500交換機上的附加接口配置命令
20.16 并發(fā)的路由和橋接
20.17 集成的路由和橋接
20.17.1 配置IRB
20.17.2 集成的路由和橋接Show命令
20.18 關于LAT
20.19 小結
20.20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20.21 參考書目
20.22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21章 配置源路由橋接和DLSw+
21.1 Cisco端到端數據中心解決方案
21.1.1 用于S/390的Cisco IOS
21.1.2 Cisco通道接口處理器家族
21.1.3 Cisco APPN/HPR支持
21.1.4 在IP網絡上為SNA流量建立隧道
21.2 使DLSW+具有吸引力的最新技術發(fā)展狀況
21.2.1 到處可見的SNA
21.2.2 到處可見的IP、Internet和Intranet
21.2.3 到處可見的WINTEL
21.2.4 令牌環(huán)解決方案
21.2.5 Cisco端到端SNA/數據中心解決方案
21.3 排隊
21.4 源路由橋接
21.4.1 在一個兩端口網橋上配置源路由橋接
21.4.2 在一個多端口網橋上配置源路由橋接
21.4.3 源路由透明橋接
21.5 Catalyst 3900令牌環(huán)交換機
21.5.1 訪問Catalyst 3900令牌環(huán)交換機
21.5.2 通過Catalyst 3900的菜單的導航來執(zhí)行一個基本的配置
21.6 關于配置Catalyst 3900令牌環(huán)交換機的快速指導
21.6.1 源路由傳輸橋接
21.6.2 在IP骨干上配置源路由橋接
21.7 DLSw+技術概述
21.8 邏輯鏈路控制——概述
21.9 DLSw+尋址
21.10 在Cisco路由器上進行DLSw+操作的四個基本的階段
21.10.1 在兩個DLSw+對等節(jié)點間建立DLSw+連接
21.10.2 DLSw+內容交換
21.10.3 DLSw+對等節(jié)點查找一個目標MAC地址或NetBIOS名
21.10.4 建立DLSw+環(huán)路
21.11 配置DLSw+
21.12 DLSw+預配置檢查列表
21.13 基本的DLSw+配置
21.13.1 以太網到以太網(透明橋接)
21.13.2 使用FST的令牌環(huán)到令牌環(huán)(源路由橋接)
21.13.3 使用混合參數的DLSw+配置
21.13.4 配置DLSw+邊界對等節(jié)點組
21.14 建立一個DLSw+測試臺
21.15 小結
21.16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21.17 參考書目
21.18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22章 第五層小結
22.1 透明橋接的再生
22.1.1 設計和計劃任務
22.1.2 配置任務
22.2 配置任務概述
22.2.1 基本的透明橋接配置
22.2.2 檢查基本的透明橋接配置
22.2.3 調整生成樹參數(可選)
22.2.4 監(jiān)控透明橋接表
22.2.5 在Cisco路由器和Catalyst 8500交換機路由器上配置集成的轉發(fā)和橋接(可選)
22.3 配置源路由橋接和DLSw+
第23章 流量管理
23.1 已執(zhí)行的所有第一層任務
23.2 已執(zhí)行的所有第二層任務
23.3 已執(zhí)行的所有第三層任務
23.4 已執(zhí)行的所有第四層任務
23.5 已執(zhí)行的所有第五層任務
23.6 應用于所有訪問表配置的一般規(guī)則
23.7 應用訪問表時的注意點
23.8 二進制到十進制、十進制到二進制的地址轉換和二進制到十六進制、十六進制到二進制的地址轉換
23.9 構造操作一組IP地址和DECNET地址的訪問表的一個建議方法
23.10 小結
23.11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24章 配置IP訪問表
24.1 標準訪問表和擴展訪問表
24.2 標準訪問表
24.3 擴展訪問表
24.3.1 第一層:創(chuàng)建過濾范圍在主要位邊界的訪問表
24.3.2 第二層:創(chuàng)建過濾范圍在稍微偏離主要位邊界的訪問表
24.3.3 第三層:創(chuàng)建過濾任何連續(xù)范圍的IP地址
24.3.4 對于IP訪問表,這兒有一些推薦的基于IOS的學習工具
24.4 小結
24.5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24.6 參考書目
24.7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25章 配置非IP路由訪問表
25.1 配置IPX訪問表
25.2 配置IPX標準訪問表
25.3 配置IPX擴展訪問表
25.3.1 應用IPX訪問表
25.3.2 IPX SAP過濾器
25.3.3 IPX撥號列表
25.4 配置AppleTalk訪問表
25.4.1 一般的AppleTalk訪問表問題
25.4.2 AppleTalk路由更新過濾器
25.4.3 AppleTalk GETZONELIST響應過濾器
25.4.4 AppleTalk ZIP響應過濾器
25.4.5 ZIP響應過濾器的放置
25.4.6 配置DECNET訪問表
25.5 小結
25.6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25.7 參考書目
25.8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26章 不可路由流量訪問表
26.1 MAC地址訪問表
26.1.1 LSAP訪問表
26.1.2 將LSAP訪問表應用于以太網接口
26.1.3 NETBIOS訪問表
26.1.4 NETBIOS主機名訪問表場景
26.1.5 應用NETBIOS訪問表
26.1.6 訪問表達式
26.1.7 配置訪問表達式
26.1.8 應用訪問表達式
26.1.9 訪問表達式的查看與調試
26.2 小結
26.3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26.4 參考書目
26.5 找出存在的問題
第27章 Cisco環(huán)境中配置語音/數據集成
27.1 Cisco進入語音/數據集成市場
27.2 本章概要
27.3 在Cisco環(huán)境中配置并運行語音/數據集成:基本組成部件簡介
27.3.1 電話聽筒
27.3.2 電話號碼、撥號串或“目的單元模式”
27.3.3 電話聽筒間的介質路徑
27.3.4 Cisco IOS對等撥號子命令模式:將Csico的語音/數據集成解決方案捆綁在一起的Cisco IOS命令模式
27.3.5 POTS對等撥號與非POTS對等撥號比較的小結
27.4 小結
27.5 參考書目
第28章 流量管理和優(yōu)化
28.1 Cisco接口排隊技術
28.1.1 優(yōu)先權排隊
28.1.2 定制排隊
28.1.3 加權公平排隊
28.1.4 IP RTP優(yōu)先權
28.1.5 優(yōu)先權排隊-加權公平排隊
28.1.6 基于等級的加權公平排隊
28.1.7 低等待時間排隊
28.2 配置優(yōu)先權隊列
28.2.1 分配一個缺省優(yōu)先權隊列
28.2.2 優(yōu)先權排隊場景
28.2.3 定制排隊
28.2.4 配置定制排隊
28.2.5 分配一個缺省定制隊列
28.2.6 調整特定隊列的字節(jié)計數值
28.2.7 定制排隊場景
28.2.8 基于等級的加權公平排隊
28.3 延遲敏感流量的排隊技術
28.3.1 配置IP RTP優(yōu)先權
28.3.2 配置低等待時間排隊
28.4 流量整形
28.5 配置一般流量整形
28.6 配置幀中繼流量整形
28.7 拆分與交錯
28.8 幀中繼拆分
28.9 點對點連接拆分與交錯
28.10 RTP報頭壓縮
28.11 資源預約與RSVP
28.12 Cisco路由器上的一個基本RSVP配置
28.13 RSVP與VOIP
28.14 RSVP的應用前景:集成服務、基于約束的路由以及MPLS傳輸工程
28.15 隨機預先檢測
28.16 設置IP優(yōu)先位來分類報文
28.17 使用對等撥號設置IP優(yōu)先
28.18 使用路由映射設置IP優(yōu)先
28.19 IP優(yōu)先位和差別服務
28.20 小結
28.21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28.22 參考書目
28.23 找出這些問題
第29章 配置路由映射
29.1 路由映射作為靜態(tài)路由的可選方案
29.1.1 路由映射匹配選項
29.1.2 路由映射設置選項
29.1.3 配置路由映射為靜態(tài)路由的可選方案
29.2 路由映射和IGP路由重分布
29.3 路由映射和BGP更新
29.4 小結
29.5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29.6 參考書目
第30章 第六層小結
第31章 路由器與交換機故障診斷
31.1 故障診斷的一般原則
31.2 災難性故障的診斷
31.3 路由器和交換機的引導順序
31.4 Catalyst 5000引導過程
31.5 在路由器上裝載新的IOS
31.6 路由器上遺失或未知密碼的恢復
31.7 基于RISC的路由器密碼的恢復
31.8 建立一個詳細的故障診斷校驗表
31.8.1 第一層故障診斷
31.8.2 第二層故障診斷
31.8.3 第三層故障診斷
31.8.4 第四層故障診斷
31.8.5 第五層故障診斷
31.8.6 第六層故障診斷
31.9 小結
31.10 專業(yè)開發(fā)清單
31.11 參考書目
第32章 備考清單和應試技巧
32.1 為實際的CCIE實驗日做準備
32.2 CCIE備考清單小結
32.2.1 啟動校驗表
32.2.2 第二層
32.2.3 第三層
32.2.4 第四層
32.2.5 第五層
32.2.6 第六層
32.3 創(chuàng)建一個關鍵問題清單
32.3.1 第一層
32.3.2 第二層
32.3.3 第三層
32.3.4 第四層
32.3.5 第五層
32.3.6 第六層
32.4 創(chuàng)建一個存在問題的校驗表
32.5 小結
第33章 示例場景
33.1 場景1:SMDS配置
33.2 場景2:HSRP配置
33.3 場景3:一個OSPF授權
33.4 場景4:把連接的路由重分布到OSPF中
33.5 場景5:IGRP和OSPF重分布
33.6 場景6:一個基本的透明橋接場景
33.7 場景7:包含Cisco路由器和Catalyst交換機的透明橋接
33.8 場景8:DLSw+混合模式配置
33.9 場景9:NAT和策略路由
33.10 小結
附錄A Cisco IOS導航
附錄B 對“找出存在的問題”的解答
附錄C 推薦的學習內容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