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1984~1999年數據資料的實證研究獲得如下有價值的結論:①我國貨幣供給沖擊是引發(fā)GDP和物價變化的主要原因且效果顯著,貨幣政策在中國不具備中性,我國經濟增長是貨幣供給支持型;②信貸配給機制是我國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途徑;③基礎貨幣的總量和結構與央行備付金利率、一年期再貸款利率、一年期金融機構貸存款利差和實際存款準備金率高度相關;④我國正負貨幣供給M2的實際值擾動在10%的置信度下對GDP的影響結果具有對稱性;⑤名義貨幣供給對名義GDP和物價的作用時滯分別為5個月和7個月;⑥我國LNMR和利率與LNM2間存在長期的穩(wěn)定關系;⑦實際利率通過M2作用于GDP和物價的效能要比其直接作用的效能好,實際利率是引發(fā)貨幣供應量變化的次要原因,基礎貨幣是引發(fā)貨幣供應量變化的首要原因等。該書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丈結合規(guī)范分析,提出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模式由調控變量與調控方式構成,其中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變量是基礎貨幣和利率,中間目標變量是M2(觀察M1),調控方式應以“單一規(guī)則”為主,“相機選擇”為輔且使兩者實現(xiàn)有效匹配的運行機理;最后還構建了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運行的動力、約束、決策和調控機制以及各機制協(xié)調運行的和諧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