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美學接受反應文論

接受反應文論

接受反應文論

定 價:¥16.50

作 者: 金元浦著
出版社: 山東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叢書
標 簽: 理論

ISBN: 9787532826193 出版時間: 1998-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44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null>讀者評論目前該商品還沒有評論,歡迎您發(fā)表看法,您的評論可能將成為該商品的首條評論!查看所有評論|我要發(fā)表評論//輸入表單functionLTrim(str){varwhitespace=newString("/t/n/r");vars=newString(str);if(whitespace.indexOf(s.charAt(0))!=-1){varj=0,i=s.length;while(j=0&&whitespace.indexOf(s.charAt(i))!=-1){i:;}s=s.substring(0,i+1);}returns;}functionTrim(str){returnRTrim(LTrim(str));}functiongetLen(str){vari;varlen=0;str=Trim(str);for(i=0;i255)len+=2;elselen++;}returnlen;}functioncheckq(str){varre=/[/']+/if(re.test(str))returnfalse;elsereturntrue;}functioncheckform(){varmyform=document.iform.content.value;if(getLen(myform)4000||!checkq(myform)){alert("評論內(nèi)容應該多于20個字符少于2000個漢字或者4000個字符/n而且不能包含單引號");returnfalse;}else{document.getElementById("hid").innerHTML="謝謝您的評論,正在提交表單,請稍候……";top.location.reload();returntrue;}}用戶:密碼:我是:讀者出版商銷售商作者譯者(限2000漢字)functionloadfollowtree(id){vartargetImg=eval("img_"+id);vartargetDiv=eval("tr_"+id);if(targetDiv.style.display!='block'){targetDiv.style.display="block";targetImg.src="../bookcomment/images/nofollow.gif";targetImg.alt="點擊收回";document.frames["hidd"].location.replace("../bookcomment/ViewDiscuss.asp?cid="+id);}else{targetDiv.style.display="none";targetImg.src="../bookcomment/images/plus.gif";targetImg.alt="點擊查看討論";}}//臨時修改“首頁”的樣式try{varvindex=document.all.tags("a");vari;for(i=0;i>目錄null...

作者簡介

暫缺《接受反應文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緒論

突破本文:讀者中心論范式的轉(zhuǎn)換

突破文學:進入后現(xiàn)代文化語境

上編接受美學

第一章歷史的召喚:接受美學的誕生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挑戰(zhàn):接受美學的宣言

第二節(jié)變革的時代:德國文壇的裂變與危機

當代德國美學與文學批評的三次轉(zhuǎn)折

危機與文學范式的變革

第三節(jié)觀念的轉(zhuǎn)換:文學理論范式的革命

范式:向文學重新提問

歷史:三個前后相繼的范式時期

第四節(jié)挑戰(zhàn)者的聚匯:康斯坦茨學派

康斯坦茨學派

接受美學的“雙子星座’

兩大方向:“接受研究”與“效應研究”

第五節(jié)必然的選擇:走向?qū)υ捙c交流

第二章接受美學探源:哲學基礎與理論淵源

第一節(jié)哲學基礎:當代解釋學

對認識論的質(zhì)疑

理解的條件

闡釋的本源:對話與交流

第二節(jié)理論先驅(qū):俄國形式主義與布拉格結構

主義

俄國形式主義的兩條承傳路線

形式主義的“文學演變”與文學史觀

布拉格結構主義

第三節(jié)現(xiàn)象學淵源:未定之處與具體化

第四節(jié)逼近社會: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與文學

社會學

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

文學社會學

第三章開拓者:從文學史悖論到審美經(jīng)驗

——姚斯的主要理論主張

第一節(jié)突破口:文學史悖論

第二節(jié)方法論頂梁柱:期待視野

第三節(jié)回到美學實踐:審美經(jīng)驗

第四節(jié)走向文學解釋學

三大范疇與三個階段

交流結構的五種模式

第五節(jié)向?qū)?穿越荊棘與荒野

第四章閱讀:雙向交互作用的動態(tài)構成

——伊瑟爾的主要美學思想

第一節(jié)總體框架:審美反應理論

文學本文的功能主義范型

閱讀現(xiàn)象學

文學本文與讀者的交流結構

第二節(jié)批評實踐:暗隱的讀者

第三節(jié)新的趨勢:走向文學人類學

第四節(jié)篳路藍縷.自鑄新范——審美反應

理論的創(chuàng)見與缺陷

第五章接受理論中的交流.價值與經(jīng)驗

——其他接受美學理論家的重要思想

第一節(jié)探索文學交流的結構

第二節(jié)文學的意義與價值

第三節(jié)經(jīng)驗主義的實證接受研究

中編讀者反應批評

第六章匯入新潮:讀者反應批評的興起

第一節(jié)在吸納中創(chuàng)新:讀者反應批評的誕生

讀者接受反應批評

意識批評

布法羅批評學派

第二節(jié)歷史語境:對新批評的叛逆

第三節(jié)醞釀與漸變:讀者反應批評的早期理論

第四節(jié)傳釋中的變異:進入英語世界的接受

美學

第五節(jié)閱讀作為抵抗:女性主義的閱讀反應

理論

第七章多種理論影響:交匯于讀者反應·

第一節(jié)主觀范式:對本文客觀性的質(zhì)詢

第二節(jié)兩種對立的解釋學概念

第三節(jié)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巴特的

“非中心的讀者”

第四節(jié)日內(nèi)瓦批評:現(xiàn)象學影響的直接先驅(qū)

第五節(jié)精神分析與讀者的相遇

第八章集中于讀者與閱讀闡釋的理論

第一節(jié)感受文體學:客體的消失

意義作為事件

闡釋模式與結構的“三位一體

闡釋策略與闡釋共同體

第二節(jié)卡勒:建立文學能力的詩學

批評的顛倒與文學的能力

程式與歸化

互文性的基礎:逼真性

第三節(jié)布魯姆:誤讀與焦慮

誤讀的詩論

影響的焦慮

第九章意識.反應與再象征化

第一節(jié)普萊:意識批評

第一個發(fā)現(xiàn):批評的意識

現(xiàn)象學閱讀行為描述

從主體到客體還是從客體到主體

第二節(jié)布萊奇:主觀批評與再象征化

主觀批評.語言與動機

象征化.再象征化與反應

“唯我論”與知識共同體

第三節(jié)霍蘭德:從反應動力學到交往反應理論

文學反應動力學

作品體現(xiàn)心理上的轉(zhuǎn)化

本體的功能與交往理論

下編發(fā)展與傳播

第十章走向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

第一節(jié)接受反應文論的總體特征

第二節(jié)世紀之交:新的歷史性轉(zhuǎn)折

世紀末的文化轉(zhuǎn)折

新歷史主義成為歷史的中心

第三節(jié)家族相似:與新歷史主義合流

第十一章接受反應文論的“中國化”

第一節(jié)接受反應文論在當代中國的傳播

第二節(jié)探討接受反應文論“中國化”的途徑

接受反應文論的“中國化”

接受反應文論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

接受反應文論與我國當代文學欣賞

第三節(jié)我國當代解釋-接受話語的形成

解釋-接受批評理論的探討與深入

重建中國古代解釋-接受批評理論

走向批評實踐的中國當代解釋-接受話語

結語:多元格局中的新的實踐

參考書目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