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藍牙技術的起源與特色
1. 1 藍牙技術的發(fā)展背景
1. 2 藍牙技術的特色
1. 3 藍牙SIG協(xié)會的發(fā)展目標
1. 4 藍牙SIG協(xié)會持續(xù)制定新的技術標準
1. 5 藍牙技術的應用模式
第2章 電波發(fā)射層協(xié)議的功能與特色
2. 1 藍牙技術的通信協(xié)議體系
2. 2 電波發(fā)射層協(xié)議的功能與特點
2. 2. 1 制定ISM通用頻段
2. 2. 2 發(fā)射功率
2. 3 調制方式
第3章 基帶層協(xié)議的功能與特色
3. 1 設備地址
3. 1. 1 BD ADDR
3. 1. 2 AM ADDR
3. 1. 3 PM ADDR
3. 1. 4 AR ADDR
3. 2 物理通道
3. 3 跳頻
3. 4 主設備與從設備間的時序同步
3. 5 主從網絡
3. 6 分散網絡
3. 7 數據傳輸類型
3. 7. 1 SCO鏈路
3. 7. 2 ACL鏈路
3. 7. 3 鏈路數目
3. 8 語音編碼
3. 8. 1 PCM
3. 8. 2 CVSD
3. 9 差錯控制
3. 9. 1 FEC
3. 9. 2 ARQ
3. 10 藍牙包結構
3. 10. 1 訪問碼
3. 10. 2 包頭
3. 10. 3 有效載荷
3. 11 藍牙包的個別分析
3. 11. 1 共同包
3. 11. 2 SCO鏈路上的包
3. 11. 3 ACL鏈路上的包
3. 12 設備的工作狀態(tài)
3. 13 設備的連接狀態(tài)
3. 13. 1 Active
3. 13. 2 Sniff
3. 13. 3 Hold
3. 13. 4 Park
3. 14 設備的中間狀態(tài)
3. 14. 1 進入中間狀態(tài)的時機
3. 14. 2 連接過程
3. 14. 3 查詢與呼叫的跳躍頻率
3. 14. 4 查詢進行過程
3. 14. 5 呼叫進行過程
3. 15 邏輯通道
第4章 高層通信協(xié)議的功能與特色
4. 1 LMP
4. 1. 1 LMP協(xié)議層位置
4. 1. 2 建立LMP連接時的信號交換過程
4. 1. 3 LMP層的功能
4. 2 HCI的組成體系與信號處理
4. 3 L2CAP
4. 3. 1 L2CAP協(xié)議層位置
4. 3. 2 邏輯通道的建立
4. 3. 3 L2CAP的調用函數
4. 3. 4 L2CAP的功能
4. 3. 5 兩個設備建立連接的過程
4. 4 RFCOMM
4. 4. 1 RFCOMM的主要功能
4. 4. 2 建立RFCOMM會話
4. 5 服務發(fā)現(xiàn)協(xié)議
4. 6 TCSBinary
4. 7 AT指令
4. 8 對象交換協(xié)議
4. 9 TCP/IP協(xié)議
4. 10 音頻
第5章 藍牙技術的操作模式
5. 1 為什么要定義操作模式標準
5. 2 每個操作模式實現(xiàn)互通性的方法
5. 3 藍牙技術標準定義的各種操作模式
5. 3. 1 通用操作模式
5. 3. 2 交互模式
5. 3. 3 TCS-Based(與電話相關操作模式)
5. 3. 4 串行端口操作模式
5. 3. 5 耳機操作模式
5. 3. 6 撥號上網操作模式
5. 3. 7 傳真操作模式
5. 3. 8 局域網訪問操作模式
5. 3. 9 普通對象交換操作模式
5. 4 未來將制定出更多的操作模式
5. 5 應用模式與操作模式的關系
第6章 藍牙的安全保護機制
6. 1 藍牙設備所充當的角色
6. 2 安全機制的模式
6. 3 在應用層建立的安全機制
6. 4 在鏈路層建立的安全機制
6. 5 鏈路層的驗證程序
6. 5. 1 產生初始化密鑰
6. 5. 2 驗證
6. 5. 3 產生設備密鑰
6. 5. 4 產生鏈路密鑰
6. 6 鏈路層的編碼程序
6. 7 私有鏈路密鑰的時效性
第7章 藍牙芯片與模塊的發(fā)展
7. 1 藍牙模塊的硬件構造
7. 2 藍牙模塊的發(fā)展目標
7. 2. 1 低成本
7. 2. 2 單芯片
7. 3 藍牙技術商品化遇到的問題
7. 3. 1 兼容性
7. 3. 2 軟件開發(fā)
7. 3. 3 小型化
7. 4 生產藍牙模塊的關鍵技術
第8章 藍牙產品的發(fā)展趨勢
8. 1 各廠商對藍牙產品的設計與規(guī)劃
8. 2 應用模式的實現(xiàn)
8. 3 藍牙產品的發(fā)展階段
8. 4 發(fā)射電波對航空安全的影響
8. 5 諾基亞發(fā)布的藍牙套件
8. 6 愛立信的藍牙手機R520
8. 6. 1 功能
8. 6. 2 支持操作模式的規(guī)范
8. 6. 3 藍牙設備名稱
8. 6. 4 查詢與呼叫
8. 7 Tacbl推出與PalmV連接的藍牙模塊
8. 7. 1 Sword
8. 7. 2 BlueV
8. 8 愛立信的藍牙應用程序開發(fā)工具
第9章 藍牙與其他無線技術的比較
9. 1 藍牙技術與紅外線技術
9. 2 無線局域網802. 11
9. 2. 1 不同傳輸介質對應到不同MAC層
9. 2. 2 802. 11定義的MAC層
9. 2. 3 802. 11定義的物理層
9. 2. 4 網絡連接體系
9. 2. 5 漫游
9. 2. 6 無線設備如何加入BSS
9. 2. 7 省電模式
9. 2. 8 安全保護機制
9. 2. 9 無線局域網內的電波傳播
9. 2. 10 物理層的包結構
9. 2. 11 WECA兼容性測試單位
9. 2. 12 應用前景
9. 3 新一代的標準IEEE802. 11b
9. 4 藍牙技術與無線局域網
9. 4. 1 傳輸距離與速率
9. 4. 2 數據傳輸方式
9. 4. 3 價格與產品種類
9. 4. 4 HomeRF與藍牙
9. 5 3種無線通信標準的應用場合
第10章 藍牙SIG協(xié)會的認證計劃
10. 1 認證與測試的重要性
10. 2 測試項目的分類
10. 3 測試項目的涵蓋范圍
10. 3. 1 電波發(fā)射
10. 3. 2 協(xié)議
10. 3. 3 操作模式
10. 4 必須認證的藍牙產品
10. 5 通過認證后取得的專用標志
10. 6 負責認證的機構與申請步驟
第11章 GPRS網絡的標準制定與特點
11. 1 第1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1G)
11. 2 第2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2G)
11. 3 GSM移動通信系統(tǒng)
11. 4 第3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3G)
11. 5 從2G網絡升級到3G網絡
11. 6 數據傳輸的類型
11. 6. 1 線路交換
11. 6. 2 包交換
11. 7 什么是GPRS
11. 8 GPRS網絡的發(fā)展前景
11. 9 GPRS標準制定的過程與階段
11. 9. 1 標準制定的過程
11. 9. 2 標準制定的階段
11. 10 GPRS網絡的發(fā)展過程
11. 11 手機用戶得到的方便與服務
11. 12 電信運營商得到的機會與商機
11. 13 GPRS網絡所面臨的問題
第12章 GPRS通信系統(tǒng)的網絡結構
12. 1 GSM通信系統(tǒng)的網絡結構
12. 1. 1 移動站MS
12. 1. 2 基站BSS子系統(tǒng)
12. 1. 3 交換機SS子系統(tǒng)
12. 1. 4 GSM系統(tǒng)的標識碼
12. 1. 5 GSM網絡的地理階層
12. 2 GSM移動通信的信號交換過程
12. 2. 1 通話交遞
12. 2. 2 手機的位置更新
12. 2. 3 系統(tǒng)建立通話聯(lián)機時的信號交換
12. 2. 4 用戶驗證與信號編碼
12. 3 GPRS網絡的網絡結構
12. 3. 1 在GSM網絡加入新的設備
12. 3. 2 原有GSM網絡上的通信設備
12. 4 GPRS網絡的地理階層
12. 4. 1 蜂窩小區(qū)更新
12. 4. 2 用戶驗證與數據編碼
12. 4. 3 登錄GPRS網絡
12. 4. 4 開啟PDP Context
12. 4. 5 無線通信協(xié)議WAP
12. 4. 6 將MS連接上WAP網站
12. 4. 7 修改與關閉PDP Context
12. 4. 8 注銷GPRS網絡
第13章 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上的各種應用服務
13. 1 移動通信網絡的傳輸環(huán)境
13. 2 無線網絡應用服務的特點
13. 3 移動通信各種不同的應用服務
13. 3. 1 定位服務
13. 3. 2 其他應用服務
第14章 日本經營i-mode的成功經驗
14. 1 NTTDoCoMo發(fā)展數據傳輸的成功經驗
14. 2 成功的因素
14. 3 手機上網方式與網頁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