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度哲學的源流
哲學成為印度人日常生活實踐的一個部分,它未曾從宗教體悟中獨立出來,也從來不是富有而有教養(yǎng)的人的專有財富或獨享領域。普通百姓滿懷熱情地品味著它,思考那些他們可以明白的事情,而不去理會那些晦澀難懂的東西,植入他們心中的哲理足以令他們的思想和生活多姿多彩。
第二章 冥想和力量
印度哲人說:“不理解神靈,就不能理解人類?!庇行r候,人們好像意識到:只有那些受過特別訓練的人才能夠洞悉那隱藏著的真理。請記住,瑜珈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理解印度哲學和佛教思想奧秘的鑰匙。
第三章 《薄迦梵歌》及高級意識
《薄邊梵歌》講的是一個善良與邪惡、正義與非正義問殊死搏斗的故事,最終是善良和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和非正義。再也不可能有比《薄迦梵歌》對宗教與哲學更高深的表述了;再也沒有比那關于人的精神賴以為寄的瑜和更強有力的表述了。
第四章 佛生佛滅 佛法無邊
佛陀身上具有人類偉大導師的特殊品格。盡管與耶穌基督相比,二人之間差異明顯,但是他們之間相似之處也十分明顯;而且,作為偉人二人確實難分伯仲。
第五章 最崇高的哲學 最世俗的宗教
佛學認為,無論什么事情都無一例外地具備前因后果,因此,規(guī)律和宇宙,合而為一。
第六章 波斯人的蘇非主義
蘇非主義是偉大的雅利安文化在東方的又一道燦爛耀眼的光華,是東方的又一團真正的哲學圣火。毫無疑問,那種引導著東方人趨向哲學和宗教的精神生活和理想主義的戒律,賦予了蘇非主義某種非凡的、西方人幾乎一無所知的力量。
……
第七章 西藏《死經》——死生之間
第八章 最偉大的教師——孔子
第九章 孔子學說 博大精深
第十章 中國古代社會的靈魂——五經四書
第十一章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老子
第十二章 嘻笑怒罵 道寓其中
第十三章 帝王之師——孟子
第十四章 中國和日本的禪宗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