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追蹤孟郊的心靈歷程,對孟郊的思想、心態(tài)及文學觀念等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首先,文章分析了孟郊思想的特征、內在矛盾及由此產生的人生困境。文章認為,孟郊篤信古道,有以古律今的傾向。孟郊所謂古道,基本上是指儒家倫理,但是也融合了一些接近老子思想的應世態(tài)度。孟郊以禮自任,強調自我約束,主張靜定不爭。由此,他反對一切戰(zhàn)爭,反對世途的馳逐喧競,譴責由奔競紛爭生出的虛偽欺詐等惡德。但這套孔、老雜糅的思想只是帶有空想性質的人生理想,用以解決現(xiàn)實的社會、人生問題,則顯得迂遠,不切實際。文章還認為,孟郊自身也存在思想矛盾。他雖然主張無欲無爭,但究竟不能免于名利之求。他熱衷科舉,渴望功名,喜怒哀樂一系于此。這種矛盾常常使他陷入進退失據(jù)的思想境地。文章指出,這種思想矛盾集中表現(xiàn)于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功利主義追求。孟郊不僅賦予詩歌以社會功利主義的意義,而且還把詩歌作為服務于個人功利主義要求的事業(yè)去對待。在孟郊那里,“寫詩、為朝官、補風教三者的關系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詩具有補風教和用以求官的雙重功利價值,官職則是補風教的條件,也是補風教的意義被承認的標志?!蔽恼抡J為,正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使孟郊赍志以沒、終身潦倒,而自身的思想矛盾又使他陷入難以自已的精神痛苦之中。文章還對孟郊晚年的思想轉變進行了探討。認為孟郊晚年,在功名不遂、饑寒交困的境遇中,日益感到空虛、困惑,曾經熱烈肯定的以道德自律、以詩補風教和個人功名等價值觀念,已經發(fā)生動搖。這種心境使他晚年傾向釋教,并親近莊子。文章進而指出,孟郊雖以仁義道德律己,但又渴慕功名;雖然憤世嫉俗,但榮辱憂喜又均系于世俗邏輯,嫉俗而不能脫俗。這些矛盾糾結成為巨大的精神痛苦,而要解除這一痛苦,除莊、禪思想之外,別無學說可依。前言第二部分探討孟郊詩風。文章指出,孟郊有一些以社會、政治為題材的詩,感懷國事,關切民生。一些詩把士人漂淪無依的哀感融于時運衰頹的悲慨之中,情調蒼涼古直,近于漢魏。還有一些詩歌表現(xiàn)世態(tài)炎涼,抨擊因爭名奪利而生出的巧詐、毀謗、傾陷等人間丑惡,揭露士人關系的冷漠冷酷。這些詩歌飽含憤世嫉俗的感情,風格或古樸質重,或淺切有味。文章還認為,孟郊寫得最多,也用力最深的,是抒寫內心痛苦的抒情詩。文章指出:“在他的感覺系統(tǒng)中,對個人失志的自我體驗、對士人社會中種種丑惡虛詐的感受,常常同饑餓、寒冷、病痛、衰老等生理上的痛苦體驗糾結在一起,形成一種陰郁冷峭的獨特心態(tài)??嘈墓略劦赜迷娙ケ憩F(xiàn)這種心態(tài),成了孟郊的主要審美傾向;這樣的詩也是孟郊詩中最見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文章還認為,在意象構成和語言運用方面,孟郊詩歌表現(xiàn)出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孟郊詩中的意象“多與衰萎、傷害、死亡等生活或生命中的否定意義相聯(lián)系,如饑寒病老等;而刀、劍、棱、骨等尖利的實體形象又常常與此相并相聯(lián),混雜著堅韌、瘦硬、鋒利、干枯、慘淡等多種物色、性能的復雜形態(tài)”。因此,孟郊詩歌語言刻意求新,一些詩將意義相去甚遠、甚至完全對立的詞進行搭配,因其意義的矛盾沖突,構成奇異而富有張力的新詞語。這些新詞語形態(tài)奇崛狠僻,包含多層想象,意義豐富深刻。文章認為:“陰郁的心態(tài),極端的想象,困瘁冷峭的意象和奇崛狠僻、富有張力的語言,匯為孟郊詩的陰郁冷峭的風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