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即“人為”。我們生活在文明中,即是生活在“人為”世界中。我們離“天然”有多遠,我們的文明就有多厚。古往今來形形色色的文明定義,都只能告知我們文明本性于萬一。面對文明,我們要克服的第一個觀念,是所謂“人類中心觀”。文明既只是“天”之上的“人”,天然之上的創(chuàng)造,這創(chuàng)造便可以是“人”為的,也可以是“他種生命”所為。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地外文明”,就以為“地球文明”是唯一的?!叭祟愔行挠^”,是一種很危險的觀念。這觀念之于地球,以為地球上人類可以主宰一切、創(chuàng)造一切;之于地外,以為茫茫宇宙唯我人類最具智慧、最有尊嚴。面對文明,我們要克服的第二個觀念,是所謂“種族中心觀”。在中國,表現為“中國中心論”;在西方,表現為“歐洲中心論”。各民族潛意識里,或許都有此種“自我中心”的觀念?!爸袊行恼摗?;生命力極強,從遠古直到清未明初,它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和基礎心態(tài)。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是天下唯一文明之地,或曰文明之都,這心態(tài)是直到鴉片戰(zhàn)爭后許多年,才被迫放棄的。取而代之的是“歐洲中心論”,歐洲是世界的中心,是天下唯一的文明之都;中國被推到邊緣,成為“遠東”(這“遠東”二字是“歐洲中心論”的證明)的一位“病夫”,既不文明,亦無尊嚴。這“歐洲中心論”,也有很強的生命力,直到現在我們也不能說,這觀念已經完全被放棄了。種種的“種族中心觀”,是妨害“地球文明”健康發(fā)展的毒瘤。面對文明,我們要克服的第三個觀念,是所謂“高低優(yōu)劣觀”。以為某一種文明是高的、優(yōu)的,而另一種文明足低的、劣的。其實這根本是無稽之談。文明既只是釘馬掌、穿牛鼻,便只有方式的不同,沒有高低優(yōu)劣的區(qū)分。文明只有一個時代適應問題,一種方式能適應于彼時代,卻未必能適應于此時代。中華文明也曾有自己的輝煌,因為它能適應那時代,農業(yè)文明的時代;它在近代衰落了,因為它不能適應這時代,工業(yè)文明的時代。同理,西方文明現在是工業(yè)文明時代的主人,但到了后工業(yè)文明時代,后后工業(yè)文明時代,它卻未必還做得成主人。某一文明的內部,確并存有“高低優(yōu)劣”的因素;但不同的文明之間,是很難區(qū)分“高低優(yōu)劣”的。面對文明,我們要克服的第四個觀念,是所謂“文明沖突觀”。以為某一種文明是對另一種文明的威脅,所以被威脅者千方百計要限制威脅者的發(fā)展和生存空間。人類歷史上確曾有被消滅的文明,遠如亞述文明、巴比倫文明,近如瑪雅文明、印地安文明。但文明的消滅,是人類的恥辱。文明和物種一樣,物種需要多樣性,文明也需要多樣性;物種需要豐富多彩,文明也需要豐富多彩。釘掌、穿鼻只有一種方式,世界多單調;文明只有一種,人類多孤單!多樣性是生物“天長地久”之基礎,多樣性亦是文明“可久可大”之根本依賴。我們的心思,不應當總放在“沖突”上而應當放到“并存”上。我們現代人,應當具備“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道并存而不相悖”的襟懷。沖突是不可免的,但沖突永遠也不應成為毀滅某一文明的借口。地球上的諸文明,一定會在“并存”與“和解”中各呈異彩;同樣地,“地外文明”與“地球文明”,也一定會走上“并存”與“和解”之路。“星球大戰(zhàn)”的設計,可以休矣。文明足一條長河,它只會越流越大,越流越寬;它不會干涸。因為創(chuàng)造文明,正乃“生命”之本性。只要這“生命”在,文明就不會枯萎。海南出版社推出大型叢書《文明的故事》,就是旨在率先擔當起社會科學“科普”之責。在形式上,《文明的故事》以文明為單元,以簡潔、通俗、有趣、生動之文筆,向讀者介紹人類幾千午文明史。所含文明單元如下:神秘的東方::中國文明之旅失落的文明::印度、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阿拉伯文明之旅希臘與羅馬::希臘、羅馬文明之旅上帝的誕生::猶太、基督教文明之旅文明復興::意大利、西班牙文明之旅法蘭西文明::法國文明之旅歐陸文明::德國、奧地利、荷蘭、俄羅斯文明之旅英美文明::英國、美國文明之旅斑斕的生活::社會、政治文明之旅科學的昌明::科學文明之旅所述文明,不說已經包含人類文明之全體,但大體上已經包羅無遺了。講述文明的故事,這不是第一部書,但用如此優(yōu)美生動之文筆講述人類文明,這卻是第一部?!段拿鞯墓适隆芳瘸袚鐣茖W之“科普”之責,那它要向國民灌輸怎樣的觀念呢?換言之,它作為社會科學之“科普”力作,要將怎樣的觀念從書齋搬到大眾之中呢?第一是民主的觀念。書中將告訴你,最專制的王朝,常常亦是最短命的王朝,最專制的暴君,常常亦是最短命的君王。不是沒有例外,例外是有的,朱元璋的明朝就持續(xù)了277年。但這不是正流,文藝復興以來,文明的正流足民主。唯有民主的國家,方能真正“千秋萬代”,方能真正“萬歲萬歲萬萬歲”,方能真正“萬壽無疆”。第二是進步的觀念。書中將告訴你,歷史有驚人的重復,歷史不是簡單的循環(huán)。象一個小孩一樣,人類文明也在不斷地大,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中年……歷史有重復。所以我們不要忘記了歷史;歷史不是循環(huán),所以我們不要奢望回塑到過去。第三是公平的觀念。絕對的公平,無論何時都不會有,但書中將告訴你,追求公平是人類文明從不曾放棄的。公平不是中國人講求的“均貧富”,沒有貧富之差,則沒有社會愛屜的動力之源;公平講求的是廣種機會,是一種機會均等子:投有機會均等,社會同樣沒有發(fā)展的動力之源。第四是平等的觀念。文明是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的,基督教文明不高優(yōu)于波斯文明,中華文明亦不低劣于希臘文明。書中將告訴你,文明有它的時代適應性,它適應彼時代,卻未必適應此時代,但文明沒有高下之差。讀一個個“文明的故事”,你會覺得其實每一種文明都有其優(yōu)缺點、都有其短長、都有其優(yōu)劣、都有其好壞、都有其是與不是……純粹的奸與純粹的壞,是沒有的。第五是愛的觀念。書中將告訴你,人類文明是值得珍愛的,中華文明是值得珍愛的。古往的人,好象依然活著;過去的事,仿佛就在門前。愛它們,才能對于歷史有一種同情的了解;愛它們,才能對于人類文明之成敗得失有一份發(fā)自內心的珍惜。還有其他許多觀念。這些觀念也許并不新鮮,也許早就有人重復過千萬遍。但要把它們變成“社會發(fā)展之現實動力”,尤其是變成中國人的“社會發(fā)展之現實動力”,卻還有廣段相當長的路要走。關鍵不在我們知不知道這些觀念,關鍵在行動,在把這些觀念注入到社會中,變成現實,變成制度,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物象。《文明的故事》之出版是一種嘗試,嘗試開辟一條社會科學“科普”之路。它也許不足最好的,但它正向著“最好的”去努力。司馬遷寫孔子的偉大,說“雖不能及,然心向往之”;《文明的故事》也是一樣的,它要成為社會科學之“科普最好”,“雖不能及,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