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xué)藝術(shù)文學(xué)文學(xué)評論與研究吾國與吾民:英文版

吾國與吾民:英文版

吾國與吾民:英文版

定 價:¥14.90

作 者: 林語堂著
出版社: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叢編項:
標(biāo) 簽: 休閑讀物

ISBN: 9787560014227 出版時間: 2000-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0cm 頁數(shù): 343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論述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諸如中國人的性格、思維方式、人生追求,婦女問題,政治社會問題,文學(xué)藝術(shù),乃至中國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語言樸質(zhì)流暢,娓娓道來,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我們現(xiàn)在將英語作為一種“世界英語”(WORLDENGLISH)來看待;于是,英語不再只是單純的一門異族語言,它同時融合著不同民族的表達(dá)形式并折射其多姿的文化。一個世紀(jì)以來,有過這樣的一位位中國人,他們以各自令人驚嘆的完美英語,對世界解說著中國,對祖國表達(dá)著赤忱。如今,我們相信,還有更多的中國人胞懷一樣的向往,因為,跨越世紀(jì)的開放中國需要引進(jìn),他需要輸出。我們出版中國人的英語著述,正是為有志于此的英語學(xué)習(xí)者樹一個榜樣,為下個世紀(jì)的中國再添一份自信,還為世界英語的推廣吶一聲喊。選擇林語堂的作品重印出版,首行旬因為林氏在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方面杰出的成績。他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作品曾經(jīng)轟動歐美文壇,并且影響深遠(yuǎn),其中有的被美國大學(xué)選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層倚為了解中國之必讀,一直被視作闡述東方文化的權(quán)威著述。其次還因為林氏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和非凡的文化修養(yǎng)。作為國際筆會的副會長,并獲諾貝爾文學(xué)將的提名,他的創(chuàng)作無疑為他贏得了國際文壇的巨匠地位,同時也為中國人贏得驕傲。再者,應(yīng)是驚嘆于林氏那“極其美妙,令以英文為母語的人既羨慕敬佩又深感慚愧”的精純嫻熟的英語;當(dāng)然我們也終于讓林語堂先生不再遺憾“……三十年著作全用英文,應(yīng)是文字精華所在,異未能與中國讀者相見……”《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第一部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該書中用坦率幽默的筆調(diào)、睿智通達(dá)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tài)與向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藝與生活情趣。在本書中他發(fā)揮自己“兩腳踏東西文化”的優(yōu)勢,常用中西比較的眼光看問題。該書于1935年————林氏舉家旅美前夕——由賽珍珠夫婦的TheJohnDayCompany出版。賽氏親自撰寫序言,譽其為“最真實、最深入、最重要的一本關(guān)于中國的書”。美國的書平家T.F.Opie甚至說:“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現(xiàn)代的中國,只要讀一本《吾國與吾民》就足夠了?!薄段釃c吾民》暢銷后,賽珍珠便邀請林語堂赴美寫作。應(yīng)該承認(rèn),本書無論從內(nèi)容上還是語言上來說,都是我國曲語愛好者難得的一本讀物。但尤需指出的是,林氏的某些觀點是與馬克思主義相違背的,這絕不代表我們作為出版者的觀點,希讀者以科學(xu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dǎo),慎審明辨,同樣的原因,我們對個別地方的刪節(jié)也請讀者理解。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xué)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xué)文學(xué)系。1922年獲文學(xué)碩士學(xué)位。同年轉(zhuǎn)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xué),專攻語言學(xué)。1923年獲博士學(xué)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xué)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xué)教務(wù)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xué)任文學(xué)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chuàng)辦《人間世》,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fēng)》,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diào)”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fēng)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xué)。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xué),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chuàng)辦《天風(fēng)》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xué)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圖書目錄

    CONTENTS
   FOREWORD
   INTRODUCTION
   PREFACE
   Part One: BASES
   PROLOGUE
   Chapter One THE CHINESE PEOPLE
   I. NORTH AND SOUTH
   II. DEGENERATION
   III. INFUSION OF NEW BLOOD
   IV. CULTURAL STABILITY
   V. RACIAL YOUTH
   Chapter Two THE CHINESE CHARACTER
   I. MELLOWNESS
   II. PATIENCE
   III. INDIFFERENCE
   IV. OLD ROGUERY
   V. PACIFISM
   VI. CONTENTMENT
   VII. HUMOR
   VIII. CONSERVATISM
   Chapter Three THE CHINESE MIND
   I. INTELLIGENCE
   II. FEMININITY
   III. LACK OF SCIENCE
   IV. LOGIC
   V. INTUITION
   VI. IMAGINATION
   Chapter Four IDEALS OF LIFE
   I. CHINESE HUMANISM
   II. RELIGION
   III. THE DOCTRINE OF THE GOLDEN MEAN
   IV. TAOISM
   V. BUDDHISM
   Part Two: LIFE
   PROLOGUE TO PART TWO
   Chapter Five WOMAN'S LIFE
   I. THE SUBECTION OF WOMEN
   II. HOME AND MARRIAGE
   III. IDEAL OF WOMANHOOD
   IV. EDUCATION OF OUR DAUGHTERS
   V. LOVE AND COURTSHIP
   VI. THE COURTESAN AND CONCUBINAGE
   VII. FOOTBINDING
   VIII. EMANCIPATION
   Chapter Six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I. ABSENCE OF THE SOCIAL MIND
   II. THE FAMILY SYSTEM
   III. NEPOTISM, CORRUPTION AND MANNERS
   IV. PRIVILEGE AND EQUALITY
   V. SOCIAL CLASSES
   VI. THE MALE TRIAD
   VII. THE FEMALE TRIAD
   VIII. THE VILLAGE SYSTEM
   IX. "GOVERNMENT BY GENTLEMEN"
   Chapter Seven LITERARY LIFE
   I. A DISTINCTION
   II. LANGUAGE AND THOUGHT
   III. SCHOLARSHIP
   IV. THE COLLEGE
   V. PROSE
   VI.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VII. LITERARY REVOLUTION
   VIII. POETRY
   IX. DRAMA
   X. THE NOVEL
   XI. INFLUENCE OF WESTERN LITERATURE
   Chapter Eight THE ARTISTIC LIFE
   I. THE ARTIST
   II. CHINESE CALLIGRAPHY
   III. PAINTING
   IV. ARCHITECTURE
   Chapter Nine THE ART OF LIVING
   I. THE PLEASURES OF LIFE
   II. HOUSE AND GARDEN
   III. EATING AND DRINKING
   IV. THE END OF LIFE
   Appendix I. CHINESE DYNASTIES
   Appendix II. A NOTE ON THE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NAMES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