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中國的種種問題
畫家窮困而死,收藏家則收購他們的遺作,卻自夸為慈善之舉……中國也許可以視為一個藝術家的國度,她具有藝術家所具有的所有善惡之德;其善主要有利他人,而其惡卻足以危害自己。
第二章 19世紀以前的中國
如今稱中國為China,其實來自秦始皇的姓(Tsin或Chin)的讀音漢字……足以讓后人追根溯源。愛國主義容易導致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為國盡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殺人;而孝道利家的最好方法則是受賄和耍陰謀。
第三章 中國與西方各國
中國文化中有個弱點:缺乏科學。一個英國人殺一個中國人比一個中國人殺一個英國人要容易……
第四章 現(xiàn)代中國
歐洲文化中改變中國傳統(tǒng)習慣的,除了戰(zhàn)爭,就是商業(yè)和知識這兩方面。中國人的生活給中國人的幸福,要比英國人的生活帶給英國人的幸福多得多。
第五章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
日本人有一種偏執(zhí):喜歡把政府分離為“真正的”和“名義上的”兩種。
第六章 現(xiàn)代日本
日本……能把大多數(shù)歐洲人認為是水火不相容的東西糅合在一起。人為地制造對天皇的崇拜是近代日本最有趣的一個現(xiàn)象,這種制止民眾變得清醒理智的方法頗值得其他國家仿效。
第七章 1914年之前的日本與中國
乍一看……中日兩國都是黃種人……但他們在政治上、文化上的相似之處卻很少。日本的名流自詡本國為世界最大的國家……中國的革命黨剛萌芽,日本就加以扶持。
第八章 “大戰(zhàn)”中的日本與中國
日本……把中國作為試驗新式武器的場地……日本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中國的參戰(zhàn)加劇內訌,這種做法是符合它一貫的對華政策的。
第九章 華盛頓會議
對于中國來說,在華盛頓取得的最大成果是關于山東的條約。
第十章 遠東當前的各種勢力與發(fā)展趨勢
高尚的理想本身也未必能給信奉它的人帶來純粹的幸福。中國一定要明白決不能讓工業(yè)利潤流人外國人之手。
第十一章 中西方明的對比
中國的傳統(tǒng)文明中,有一個,并且只有一個外國的因素,那就是佛教……猶太教和科學產國文明中沒有。中國實際上是個缺乏宗教的國家,不僅上層社會沒有宗教,全體人民也同樣沒有……中國人的寬容,歐洲人根據(jù)本國經歷是無法想象的。
第十二章 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人最值得稱道的事情是,他們總能得到外國人的好感。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要面子”覺得很可笑。中國人的性格中最讓歐洲人驚訝的莫過于他們的忍耐了。
第十三章 中國的高等教育
喜歡文學藝術的人容易將中國誤解為……一個文物博物館。中人要用這樣一種敢于懷疑和發(fā)問的自由精神建設一種與其鼎盛時期的舊文化相媲美的新文化。
第十四章 中國的工業(yè)
從中國人的脾氣和傳統(tǒng)來看,更適宜于從事商業(yè)而不是工業(yè)……不過工業(yè)的發(fā)展一定要由中國人而不是外國人來主持,這是至關重要的。
第十五章 中國的前途
中國必須自救,而不能依靠外人……要用公共思想取代舊時的家族倫理觀念。
附言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