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小傳何其芳,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1912年生于四川省萬縣,1977年病逝于北京。原名何永芳,筆名禾止、荻荻、秋若、勞百行、楊應雷、傅履冰等。早年在家讀私塾,后到萬縣讀小學和中學。這期間,何其芳開始閱讀中國古典小說和古代詩文,后又接觸了五四新文學作品。他最喜歡冰心的詩歌和散文,而安徒生童話更是深深感動了他,使他萌發(fā)了“美,思索,為了愛的犧牲”的思想。1929年秋何其芳考入上海中國公學預科,并開始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詩歌。1930年秋進清華大學外文系學習。1931年又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在此期間,他在大量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同時,也進入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期。他的后來收入詩集《預言》中的具有象征主義風格的詩,感情真摯,語言精美,感受纖敏,手法別致,是他文藝“只為了抒寫自己,抒寫自己的幻想、感覺、情感”的藝術主張的具體實踐。1933年他又轉向散文創(chuàng)作,題為《畫夢錄》的散文集,于1936年出版后,曾獲《大公報》文學獎。這些展現(xiàn)了沉浸于自我、愛情、藝術和美的世界之中的作者心靈的散文,當時為作者贏得了很大聲譽,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制作”,作者也被譽為“文章能手”。1935年何其芳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到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省立第二簡易鄉(xiāng)村師范任教,生活視野得到了拓展。他耳聞目睹了山東農民的窮苦和艱難,寫下了一批標志著他思想感情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的詩文。七七事變爆發(fā)后,何其芳回到故鄉(xiāng)四川,先后在萬縣省立師范和成都聯(lián)合中學教書,并和友人卞之琳、朱光潛、方敬等創(chuàng)辦《工作》等刊物,宣傳抗日,伸張正義,針砭時弊。1938年8月他與沙汀、卞之琳等一起奔赴延安,擔任魯迅藝術文學院文學系教員和系主任。其間,還曾到抗戰(zhàn)前線生活、工作了半年之久。在延安,他一邊教書,一邊寫下了大量反映一個加入革命隊伍的小布爾喬亞知識分子的心靈歷程的詩篇,詩風轉向質樸、明朗、樂觀。這些詩后來結集為《夜歌》,可以說是一個曾在夢中尋路的知識者思想情感產生根本轉變的詩性證明。四十年代,他曾兩次被派往重慶工作,主要從事宣傳中共文藝方針工作,并轉入文學評論的寫作。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他擔任過朱德的秘書,參加過河北平山的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曾任中央馬列學院教員,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從1953年起,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投入文學批評和學術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出版有《關于寫詩和讀詩》、《論〈紅樓夢〉》、《文學藝術的春天》等論著。他的理論批評著作,具有獨到的學術見解和創(chuàng)造精神,顯示出作者厚實的功底和淵博的學識。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遭到迫害。1977年7月24日因患癌癥,醫(yī)治無效,溘然長逝,終年六十五歲。何其芳既才華出眾,又勤奮刻苦。在幾十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生涯中,幾乎在曾經耕耘過的每一塊文學園地里都收獲了豐碩而甘美的果實。無論是他在創(chuàng)作上的艱辛的藝術探索,還是他在人生中的真誠的精神追求,作為被稱為“何其芳現(xiàn)象”的生動而豐富的內容,都給文壇和學界留下了具有深刻文化蘊含而又意味深長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