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中國區(qū)域地質概論

中國區(qū)域地質概論

中國區(qū)域地質概論

定 價:¥38.00

作 者: 程裕淇主編;《中國區(qū)域地質概論》編輯委員會編
出版社: 地質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區(qū)域地質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6016392 出版時間: 1994-09-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6cm 頁數(shù): 517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80年代以來全國各省(區(qū)、市)區(qū)域地質志和90年代初1:500萬《中國地質圖》及其說明書以及近年國內重要地區(qū)大量地質科研成果的編制、出版的基礎上,經系統(tǒng)總結、概括提高,由集體編寫完成的一部綜合性地質專著。書中將全國劃分為天山-興安、塔里木-華北、昆侖-秦嶺、川滇青藏和華南五個構造-地理區(qū),前5章分述了各區(qū)的區(qū)域地質特征;后4章以全球構造及活動論觀點對中國的沉積地層與沉積作用,巖漿巖與巖漿作用,變質巖系、變質帶及變質作用演化,基本地質構造格局及其演化,分別進行了專題論述和規(guī)律性總結。全書,前有緒論后有結語,并附有各種插圖、插表及圖版。它是一本內容豐富、集資料性與科學性為一體的大型區(qū)域地質專著??晒V大地質勘查人員、科研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本書是在80年代以來全國各?。▍^(qū)、市)區(qū)域地質志和90年代初1:500萬《中國地質圖》及其說明書以及近年國內重要地區(qū)大量地質科研成果的編制、出版的基礎上,經系統(tǒng)總結、概括提高,由集體編寫完成的一部綜合性地質專著。書中將全國劃分為天山—興安、塔里木—華北、昆侖—秦嶺、川滇青藏和華南五個構造-地理區(qū),前5章分述了各區(qū)的區(qū)域地質特征;后4章以全球構造及活動論觀點對中國的沉積地層與沉積作用,巖漿巖與巖漿作用,變質巖系、變質帶及變質作用演化,基本地質構造格局及其演化,分別進行了專題論述和規(guī)律性總結。全書,前有緒論后有結語,并附有各種插圖、插表及圖版。它是一本內容豐富、集資料性與科學性為一體的大型區(qū)域地質專著??晒V大地質勘查人員、科研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圖書目錄

     目 錄
   前言(程裕淇、陳克強)
   緒論(沈永和)
   第一節(jié) 中國自然地理
    一、地勢輪廓
    二、山川展布
    三、自然分區(qū)與發(fā)育特征
   第二節(jié) 中國地質科學的歷史回顧與發(fā)展
    一、中國古代有關地質科學的實踐和論述
    二、中國現(xiàn)代地質科學的發(fā)展
    三、中國的地質工作程度和基礎地質科學的研究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中國區(qū)域地質近年取得的新進展
    一、地層方面
    二、巖漿巖方面
    三、變質巖方面
    四、大地構造方面
   第四節(jié) 《中國區(qū)域地質概論》編寫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主導思想和基本觀點
    二、關于若干基礎地質問題的處理
    三、關于區(qū)域劃分
   第五節(jié) 中國區(qū)域地質的基礎和問題
    一、地層層序
    二、巖漿巖分布
    三、地質構造概要
   第一章 天山—興安地區(qū)區(qū)域地質特征(張良臣、周慶仁、趙國龍)
   導言
    第一節(jié) 地層(周慶仁)
    一、太古宇
    二、元古宇
    (一)下元古界
    (二)中元古界和上元古界下部
    (三)上元古界上部——震旦系
    三、下古生界
    (一)寒武系
    (二)奧陶系
    (三)志留系
    四、上古生界
    (一)泥盆系
    (二)石炭系
    (三)二疊系
    五、中生界
    (一)三疊系
    (二)侏羅系
    (三)白堊系
    六、新生界
    (一)第三系
    (二)第四系
    第二節(jié) 巖漿巖與巖漿作用(趙國龍)
    一、前呂梁期
    二、呂梁期
    三、四堡期
    四、晉寧—震旦期(晚元古期)
    五、加里東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六、華力西早、中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七、華力西晚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八、印支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九、燕山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十、喜馬拉雅期
    十一、巖漿活動和演化規(guī)律
    第三節(jié) 變質巖系和變質巖帶
    一、各變質期變質巖系
    (一)晚太古代變質期變質巖系
    (二)早元古代變質期變質巖系
    (三)中晚元古代變質期變質巖系
    (四)早古生代變質期變質巖系
    (五)晚古生代變質期變質巖系
    (六)中生代變質期變質巖系
    二、主要變質單元及其特征
    (一)阿爾泰古生代變質地帶
    (二)中天山中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變質地帶
    (三)溫都爾廟早古生代變質地帶
    (四)佳木斯變質地帶
    三、主要藍閃片巖帶及其地質特征
    (一)唐巴勒藍閃片巖帶
    (二)哈爾克藍閃片巖帶
    (三)二道井早古生代藍閃片巖帶
    (四)溫都爾廟早古生代藍閃片巖帶
    (五)依蘭—牡丹江中元古代藍閃片巖帶
    第四節(jié) 地質構造(張良臣)
    一、深部構造與超巖石圈斷裂
    (一)深部構造格局
    (二)超巖石圈、巖石圈斷裂
    二、古板塊構造遺跡
    (一)蛇綠巖套
    (二)低壓高溫、中高壓低溫變質帶
    (三)混雜巖
    三、構造單元特征
    (一)西伯利亞板塊
    (二)塔里木—華北板塊
    (三)錫霍特褶皺帶
    第五節(jié) 地質發(fā)展史(張良臣)
    一、大陸基底形成演化大階段
    二、古亞洲洋陸緣增生演化大階段
    三、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和陸內斷塊升降大階段
    結語
   第二章 塔里木—華北地區(qū)區(qū)域地質特征
   導言
    第一節(jié) 地層
    一、前寒武系
    (一)華北區(qū)
    1太古宇
    (1)陰山—燕山區(qū) (2)遼寧—吉南區(qū) (3)呂梁山—五臺山—太行山區(qū)
    (4)秦嶺東段北坡 (5)魯西—膠東區(qū) (6)蚌埠—淮南區(qū) (7)阿拉善區(qū)
    2.元古宇
    (1)下元古界 (2)中元古界、上元古界下部 (3)上元古界上部
    (二)塔里木區(qū)
    1.早前寒武系
    2.晚前寒武系
    二、古生界(楊忠杰)
    (一)寒武系(華北區(qū)、塔里木區(qū))
    (二)奧陶系(華北區(qū)、塔里木區(qū))
    (三)志留系
    (四)泥盆系
    (五)石炭系(華北區(qū)、賀蘭山區(qū)、塔里木區(qū))
    (六)二疊系(華北區(qū)、塔里木區(qū))
    三、中生界
    (一)三疊系(華北區(qū)、塔里木區(qū))
    (二)侏羅系(穩(wěn)定型沉積、過渡型沉積)
    (三)白堊系(穩(wěn)定型沉積、過渡型沉積)
    四、新生界
    (一)第三系(陸相沉積、海相沉積)
    (二)第四系
    五、中元古代及以后的沉積作用特點
    (一)沉積盆地及沉積相組
    (二)沉積環(huán)境與沉積組合
    (三)沉積作用某些特點及演化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巖漿巖與巖漿作用
    一、前呂梁期
    (一)早期巖漿巨旋回
    (二)晚期巖漿巨旋回
    二、呂梁期
    三、四堡期
    四、晉寧期
    五、震旦期
    六、加里東期
    七、華力西期
    八、印支期
    九、燕山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十、喜馬拉雅期
    第三節(jié) 變質巖系
    一、華北變質巖區(qū)(張瑞成)
    (一)遷西期變質巖系
    (二)阜平期變質巖系
    (三)五臺期變質巖系
    (四)呂梁期變質巖系
    (五)四堡—晉寧期變質巖系
    (六)震旦期變質巖系
    二、塔里木變質巖區(qū)(王廣平)
    (一)晚太古—早元古期變質巖系
    (二)早元古晚期變質巖系
    (三)中—晚元古期變質巖系
    (四)加里東期變質巖系
    三、混合巖化作用(張瑞成)
    第四節(jié) 地質構造
    一、華北陸塊(王廣平、楊忠杰)
    (一)構造階段和構造運動
    (二)斷裂組合及深斷裂
    (三)構造單元及其基本特征
    二、塔里木陸塊(王廣平)
    (一)構造階段及構造運動
    (二)斷裂組合
    (三)構造單元及其基本特征
    三、問題討論
    第五節(jié) 地質發(fā)展史(曹國權)
    一、陸核形成大階段
    二、陸塊發(fā)生形成大階段
    三、陸塊發(fā)展大階段
    四、濱太平洋、新特提斯發(fā)展大階段
    結語
   第三章 昆侖—秦嶺地區(qū)區(qū)域地質特征(尚瑞鈞、陳家義 勞子強、吳向農)
   導言
    第一節(jié) 地層(一、勞子強,二—五、吳向農)
    一、前寒武系
    (一)上太古界
    (二)下元古界
    (三)中元古界
    (四)上元古界
    二、下古生界
    (一)寒武系
    (二)奧陶系
    (三)志留系
    三、上古生界
    (一)泥盆系
    (二)石炭系
    (三)二疊系
    四、中生界
    (一)三疊系
    (二)侏羅系
    (三)白堊系
    五、新生界
    (一)第三系
    (二)第四系
    第二節(jié) 巖漿巖與巖漿作用(勞子強)
    一、前呂梁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二、呂梁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三、四堡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四、晉寧期
    (一)火山巖
    (二)侵入巖
    五、加里東期
    (一)火山(侵入)巖
    (二)花崗巖類
    六、華力西期
    (一)火山巖
    (二)花崗巖類
    七、印支期
    (一)火山巖
    (二)花崗巖類
    八 燕山期
    (一)火山巖
    (二)花崗巖類
    九、喜馬拉雅期
    十、巖漿活動小結
    第三節(jié) 區(qū)域變質巖系特征
    一、呂梁期變質巖系
    二、四堡期或四堡—晉寧期變質巖系
    三、晉寧期變質巖系
    四、加里東期變質巖系
    五、華力西—印支期變質巖系
    六、印支期變質巖系
    七、高壓變質巖類特征
    (一)榴輝巖類
    (二)藍閃片巖類
    八、變質作用小結
    第四節(jié) 區(qū)域地質構造
    一、板塊區(qū)劃與構造單元
    (一)塔里木—華北板塊南部邊緣
    (二)華南板塊北部邊緣
    (三)秦嶺—祁連活動帶
    (四)古特提斯活動帶
    二、構造變形
    (一)秦昆結合帶
    (二)昆侖山變形帶
    (三)祁連山變形帶
    (四)東秦嶺變形帶
    (五)大別山變形帶
    三、區(qū)域地質構造演化
    (一)前長城紀——結晶基底形成階段
    (二)長城紀至青白口紀——秦昆海洋形成演化階段
    (三)震旦紀至志留紀——秦祁海洋形成演化階段
    (四)泥盆紀至中三疊世——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階段
    (五)晚三疊世至第四紀——濱太平洋、新特提斯疊加改造階段
    結語
   第四章 川滇青藏地區(qū)區(qū)域地質特征
   導言
    一、地層
    二、巖漿巖
    三、變質巖系和變質作用
    第一節(jié) 印度板塊
    一、喜馬拉雅(逆沖)板片
    (一)地層
    (二)巖漿巖
    (三)變質巖系
    (四)構造
    二、雅魯藏布江結合帶及陸緣活動帶
    (一)岡底斯陸緣火山弧
    (二)日喀則弧前盆地復理石楔
    (三)雅魯藏布江蛇綠巖帶
    (四)高壓低溫變質帶——藍閃片巖帶
    (五)混雜巖
    (六)復理石帶
    第二節(jié) 藏滇(中間)板塊
    一、岡底斯—騰沖陸緣活動帶
    (一)地層
    (二)巖漿巖
    (三)變質巖系
    二、班公錯—怒江結合帶
    三、羌中南—唐古拉—保山陸塊
    (一)地層
    (二)巖漿巖
    (三)變質巖系
    四、瀾滄江結合帶
    五、構造
    第三節(jié) 華南板塊
    一、羌北—昌都—思茅(微)陸塊
    (一)地層
    (二)巖漿巖
    (三)變質巖系
    二、金沙江結合帶
    三、松潘—甘孜活動帶
    (一)地層
    (二)巖漿巖
    (三)變質巖系
    四、構造
    第四節(jié) 紅河—龍門山推覆帶(被掩蓋了的晉寧期板塊潛沒帶)
    第五節(jié) 地質構造演化
    結語
   第五章 華南地區(qū)區(qū)域地質特征
   導言
    第一節(jié) 地層
    一、上太古—下元古界
    二、中元古界
    (一)揚子陸塊西、北緣內側
    (二)揚子陸塊外緣
    三、青白口系
    (一)揚子區(qū)及江南區(qū)
    (二)南華區(qū)
    四、震旦系
    (一)揚子區(qū)
    (二)江南區(qū)
    (三)南華區(qū)
    五、寒武系
    (一)揚子區(qū)
    (二)江南區(qū)
    (三)南華區(qū)
    (四)瓊南區(qū)
    六、奧陶系
    (一)揚子區(qū)
    (二)江南區(qū)
    (三)南華區(qū)
    (四)瓊南區(qū)
    七、志留系
    (一)揚子區(qū)
    (二)南華區(qū)
    八、泥盆系
    九、石炭系
    十、二疊系
    (一)大陸區(qū)
    (二)臺灣區(qū)
    十一、三疊系
    十二、侏羅系
    (一)西區(qū)
    (二)東區(qū)
    十三、白堊系
    (一)西區(qū)
    (二)東區(qū)
    十、小結
    第二節(jié) 變質作用的某些演化特征
    一、早前寒武紀時期
    二、中、晚元古代時期
    三、古生代時期
    四、中、新生代時期
    第三節(jié) 不同時期的藍閃片巖帶
   第九章 中國基本構造格局及其演化
   導言
    第一節(jié) 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
    一、板塊劃分
    二、深層構造的輪廓與特征
    (一)深層構造輪廓
    (二)穩(wěn)定陸塊深層構造特征
    (三)活動帶的深層構造特征
    三、中國各構造域的地質構造框架
    (一)古亞洲構造域
    (二)特提斯構造域
    (三)古華夏構造域
    (四)濱太平洋構造域
    四、斷裂系統(tǒng)及其特征
    (一)斷裂系統(tǒng)
    (二)有關斷裂的若干問題
    第二節(jié) 中國地質構造演化
    一、太古宙
    二、元古宙
    三、顯生宙
    (一)震旦紀至早古生代
    (二)晚古生代至三疊紀
    (三)中生代至新生代
   結語
   結束語
   圖版說明及圖版
   參考文獻
   變質礦物代號
   人名索引
   地質構造及大地構造名詞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