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本書是1982年出版的《信號與線性系統(tǒng)分析》試用教材的修訂版。全書內容包括:導論,連續(xù)時間信號與系統(tǒng)的時域分析、變換域(頻域和復頻域)分析,系統(tǒng)函數與系統(tǒng)特性,離散時間信號與系統(tǒng)的時域分析、變換域(頻域和z域)分析,狀態(tài)空間分析等十章。本書保留了試用教材的體系和特色,融合了近十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各章內容都有所更新。為便于學生學習,各章附有思考題及習題,書后附有習題答案。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控制、信息和計算機等專業(yè)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從事電路設計、通信工程、控制工程、信息工程以及計算機等專業(y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自學參考。片斷:四、能量信號與功率信號按照時間函數的可積性劃分,信號可分為能量信號與功率信號。我們知道,信號可看作是隨時間變化的電壓或電流。這樣,如果將信號f(t)通過一個1歐的電阻,則信號在時間間隔-T≤t≤T內所消耗的能量稱為歸一化能量,應為同樣,信號在上述時間間隔內的平均功率稱為歸一化功率,應為對于給定的信號,若其歸一化能量為有限值,而其歸一化功率為零,即0<W<∞,P=0,則稱此信號為能量信號;若信號的歸一化功率為有限值,而其歸一化能量趨于無窮,即0<P<∞,W→∞,則稱此信號為功率信號。例如,圖1-2(b)所示的信號就是能量信號;直流信號和周期信號都是功率信號。有的信號既不是能量信號,也不是功率信號,但不可能既是能量信號,又是功率信號。以上定義也適用于離散時間信號,這時信號的歸一化能量與歸一化功率分別定義為下面舉例予以說明?!怖?-1〕試判斷下列信號屬于能量信號還是功率信號。〔解〕根據式(1—5)及(1—6),上述三個信號的歸一化能量與功率分別計算為可見,f1(t)為能量信號;f2(t)為功率信號;f3(t)既不是能量信號,也不是功率信號。綜上所述,信號作為消息的表現形式與傳送載體,在電子技術領域中一般表現為隨時間變化的電壓或電流,并具有其內在的特性。所謂信號分析,主要就是研究各種信號的描述方法及信號通過設備的基本特性。這是實現對信號的濾波、取樣、檢測、估值以及特征提取和波形設計等近代技術的基礎。本書的以下各章將逐步深入地討論有關信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思考題1.說明消息、信息與信號的區(qū)別和聯系。2.在信號分析中,怎樣對信號進行分類?試說明各類信號的本質區(qū)別。3.列舉幾種實踐中的信號并說明屬于哪種信號。本書前言前言本書的試用本于1982年由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根據國家教委制訂的〈信號與系統(tǒng)課程教學基本要求〉(91年版)及近十年的教學實踐的經驗,我們對《信號與線性系統(tǒng)分析》試用教材進行了全面修訂。修訂后的教材保持了原試用版的體系和特色,在編排順序上,先信號后系統(tǒng),先時域后變換域,先連續(xù)后離散,先輸入輸出法后狀態(tài)空間法。從整體選材上,我們兼顧了兩種要求:一方面適合于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工科電工教材編審委員會推薦的教學基本要求,力求闡述簡明扼要,做到少而精;另一方面適應當前日益迅速發(fā)展的電子科學,適當反映新技術所涉及的基礎理論,與試用版相比,本書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修訂:(一)在信號分析方面,描述信號的方法從時域角度分析,不僅以確定信號為重點,也強調奇異信號的分析與應用。此外,適當介紹隨機信號的一些基本概念,目的是使學生對信號分析有一個全面的觀念。從變換域角度分析,除了頻域、復頻域、域分析的經典內容外,對信號的拉普拉斯變換和z變換,還增加了雙邊變換。雖然雙邊變換在實際應用方面尚未廣泛開拓,但這部分理論有利于讀者對變換法的全面了解。(二)在系統(tǒng)分析方面,刪減了試用教材中一階二階系統(tǒng)響應的過細分析。在時域分析中強調連續(xù)系統(tǒng)的卷積法和離散系統(tǒng)的卷積法。在變換域分析中強調拉普拉斯法和z變換法。在系統(tǒng)分析中突出系統(tǒng)函數的核心應用。(三)在離散時間系統(tǒng)分析方面,其內容組織采用與連續(xù)時間系統(tǒng)相對偶的方法,使讀者對離散時間系統(tǒng)的變換域分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掌握分析連續(xù)系統(tǒng)和離散系統(tǒng)的共性以及各自的特點。(四)狀態(tài)空間法是一種既適于單輸入單輸出系統(tǒng),更適于多輸入多輸出系統(tǒng)的近代分析法。在內容的組織方面,突出基本方法及其運用,并著重提出作為系統(tǒng)內部的三大特性——穩(wěn)定性,可控性和可測性的基本概念。本書內容可按90~120學時(包括實驗和上機)教學。對加※號的某些章節(jié),內容的取舍并不影響全書的連貫和完整,可針對學生和班級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本書由北方交通大學朱鐘霖教授主編,并與北方交通大學周寶珀副教授共同編寫了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章,北方交通大學王瑞英副教授編寫了第八、九章。本書由上海鐵道學院周大綱教授審閱了第一章至第十章,并負責全書的審閱工作;此外,北方交通大學吳湘淇教授審閱了第一、五、六、八、九章;北京理工大學李翰蓀教授、北京郵電學院赫慈輝教授對本書初稿提出了綜合性建議,北京師范大學裴留慶副教授通過本書試用版的教學實踐,提供了許多建設性意見;上海鐵道學院、蘭州鐵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學院以及北方交通大學等單位參加了本書的審稿會議,并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在此我們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編者于北方交通大學一九九一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