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xué)語言文字中國古代格言

中國古代格言

中國古代格言

定 價:¥40.00

作 者: 王樹山主編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biāo) 簽: 社會科學(xué)理論與方法論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44010948 出版時間: 1997-09-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6cm 頁數(shù): 387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片斷:卷之一教育一師道[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勸導(dǎo)人向善,口授面渝,是當(dāng)世的事;著書立說,自可流傳百世。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卷上:“~??躺票荆瑥V為流布,亦與人為善之一端也?!保廴擞袔熡蟹ǎ獎t速通,勇則速威,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知:通“智”。指人有師有法,成長就快。有智的,可以很快通達;有勇的,可以很快威武;有能的,可以很快成功;有眼力的,可以很快明察一切;有辯才的,可以很快精通論術(shù)?!盾髯印と逍罚骸啊9视袔煼ㄕ?,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薄盾髯印と逍纷鳎骸叭藷o師無法,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保廴诵校赜形?guī)熝桑輲讉€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自己取法的人。指存心進取的人,處處都有可供自己學(xué)習(xí)的榜樣?!墩撜Z·述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彼巍睹t集》作:“三人同行,必有我?guī)??!保壅煞蛩驹诮?jīng)國,期使四方皆衽席]衽(rèn)席:睡覺用的席子。丈夫的志向是治理國家,一心所想的是全國人民都有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明·海瑞《樵溪行送鄭一鵬》詩:“~。百里原非大賢居,鸞鳳豈可終棲棘。”[大匠誨人以規(guī)矩]規(guī)矩:圓規(guī)和方矩,工匠攻木材的法度。大匠教人做工,是以規(guī)矩作法度的。借指學(xué)者為學(xué),也必須遵從為學(xué)的法度?!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啊?,學(xué)者亦必以規(guī)矩?!保鄯矊W(xué)之道,嚴(yán)師為難]嚴(yán)師:對師的尊敬。凡為學(xué),有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這就是對老師的真正尊敬?!抖Y記·學(xué)記》:“~。師嚴(yán)然后道尊?!保圩右运慕蹋何?,行,忠,信]夫子是從四方面教育學(xué)生的,即:歷代文獻,社會實踐,對人忠誠,說話信實?!墩撜Z·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保垡延猩莆饘?,教不能勿?。葜缸约河猩频律菩校惨T導(dǎo)與助長別人為善;教育后學(xué)者,要有耐心,不可懈怠?!犊鬃蛹艺Z·人官》:“~。已過勿發(fā),失信勿倚,不善勿遂,行事勿留?!保燮シ蚨鵀榘偈缼煟谎远鵀樘煜路ǎ葜灰l(fā)揚正氣,無己無私,一個普通人也可成為百世師表,一言出口也可成為天下法則。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guān)盛衰之運。”[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規(guī):圓規(guī),畫圓形的工具。矩:方矩,畫方形的工具。不用圓規(guī)和方矩,就不能準(zhǔn)確地畫出圓形與方形來。借指沒有嚴(yán)格的教導(dǎo),就出不了合格的人才?!睹献印るx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不尊師求教,不愛重資取,縱然先天聰敏,終究是糊涂大迷?!独献印范哒拢骸安簧迫苏撸迫酥Y?!!保蹫閹熤畡?wù),在于勝理,在于行義]教師的天職,在于宣揚真理,在于實踐正義?!秴问洗呵铩駥W(xu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保蹫閹煴局灰越逃刹艦闃罚葜缸鳛榻處?,本來就只把教育學(xué)生成才當(dāng)作最大的、唯一的樂趣,其他都在所不計。宋·呂祖謙《少儀外傳》卷上:“古人~。公舉之法,久成私恩。”[為學(xué)慎厥初,成人貴在始]厥(jué):其;他的。為學(xué),小心他的起步要正;成人,貴在他的幼教要嚴(yán)。指為學(xué)與成人,都必須重視開始階段。清·王繼藻《勖恒兒》詩:“~。高必以下基,洪必由纖起?!保垡陨斫陶邚?,以言教者訟]訟:由不服而爭辯。以身作則,人人服從;以言教人,人多爭訟。指言教不如身教。《后漢書·第五倫傳》:“‘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鼻濉ひ鼤弧稉嵩l教》卷一作:“身教者從,言教者訟?!保鬯噪m善流,不導(dǎo)則不通;人性雖能智,不教則不達]水的本性雖說是善流的,不疏導(dǎo)卻流不通;同樣道理,人的本性是有智的,但不經(jīng)指教卻不能通達。唐·馬總《意林·成敗志》:“~。學(xué)猶植也,不學(xué)將落?!保塾萌水?dāng)用其所長,教人當(dāng)教其所短]用人,著重考慮的是用他的長處;教人,著重考慮的是教他的短處。用長處,能人盡其才;教短處,能促其成才。清·張伯行《困學(xué)錄集粹》卷四:“~。”[務(wù)學(xué)不如務(wù)求師]注重求學(xué),不如注重求師更有實效。指良師的指引十分可貴。漢·揚雄《法言·學(xué)行篇》:“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師者人之模范?!保哿⑷酥?,先質(zhì)后文]指要真正造就一個人,必須先注重培養(yǎng)他的基本德行,然后再說學(xué)文學(xué)藝?!端螘埫攘袀髡摗罚骸盀閲?,食不如信;[記問之學(xué),不足以為人師]靠死記硬背獲得學(xué)問的人,沒有資格當(dāng)教師。指學(xué)問貴在創(chuàng)新?!抖Y記·學(xué)記》:“~。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彼巍こ填棥⒊填U《程氏粹言·論學(xué)》作:“記問文章,不足以為人師?!保凼ト藷o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指圣人最是虛心好學(xué),凡能指點自己道德學(xué)識的,就以他為師,向他學(xué)習(xí)。唐·韓愈《師說》:“~??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圣賢千言萬語,無非教人做個好人]指圣賢言論,并非高深莫測、廣闊無邊的,千言萬語只有一個總旨,要人腳踏實地做個好人。明·姚舜牧《藥言》:“看~。人卻不信不由,自歸邪僻,真是可悼?!鼻濉埐小独W(xué)錄集粹》卷二作:“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做人?!保坌嗄静豢傻褚玻S土之墻不可圬也]圬(Wǖ):抹灰。腐朽了的木頭無法雕刻,糟土壘起的墻上無法抹灰粉刷。借指甘愿自暴自棄的人,是不可教育的?!墩撜Z·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博喻》作:“朽爛之材,不受雕鏤之飾?!保塾薪虩o類]指真正的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不分種族,不論貧富,不限地域,不較賢愚。《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師盡智竭道以教]指身為教師,必須竭盡自身的智慧才學(xué),毫不保留地把知識、把真理傳授給學(xué)生,這是教師的天職?!秴问洗呵铩び^師》:“顏回之于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其尊師若此,故~?!北緯把浴岸拧彪p璧雅俗共賞——《中國古代格言》、《中國古代諺語》總序景克寧《中國古代格言》和《中國古代諺語》,合稱“二古”。兩書各近百萬字,詞目各近萬條,相對成書,聯(lián)袂出版?!岸拧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堪稱中國語言文化的雙璧,一雅一俗,雙璧合成,組成了中國古代格言及諺語的姊妹篇,是為雅俗共賞的巨制?!岸拧敝骶幫鯓渖较壬?,埋首書山語海,春秋甘載,精研俗語學(xué),兼及名言格言學(xué),編著等身,是卓然成家的語言學(xué)者,以嚴(yán)謹(jǐn)?shù)膶W(xué)風(fēng)享譽學(xué)界。“二古”的成書,是他繼《中國名言大觀》(主編,198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外國名言大觀》(主編,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國俗語大辭典》(副主編,198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古今俗語集成》(副主編,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華經(jīng)濟諺語》(專著,1994年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出版)、《漢語常用語詞典》(副主編,199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中華諺?!罚ㄖ骶幹唬?997年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俗語中的動物形象》(專著,1995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學(xué)生饋贈格言》(專著,1991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歷代名家養(yǎng)生精要》(專著,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編著之后,伏案五載,宵衣旰食,胸羅萬卷,精選佳構(gòu)的新貢獻。格言,貴在有格;諺語,貴在成諺。格言如果無格,那就會把它和名言、妙語混為一談,失去格言的品位;諺語如果不諺,那就會把它和古圣先賢的傳言哲語摻雜一處,失去諺語的本色。這種混雜的結(jié)果,必然造成格言、諺語的名實不稱,悖離正體,無疑在語格界定方面鑄成不小的失錯。因而,格言必求有格,諺語務(wù)期成諺,正本清源,以便給廣大讀者提供界定分明的古代格言與古代諺語,就成為編撰這“二古”的一個重要宗旨;而同時,也正以此顯示出這“二古”的一大特色。然則,格言與諺語的界定標(biāo)尺是什么呢?格言的界定:《說文解字》釋格為“木長貌”?!墩f文解字段注》釋:“木長者,格之本義。引申之,長必有所至,故釋詁曰:格,至也?!睒?biāo)定了格言語格的規(guī)范性。舊版《辭?!丰專骸把灾梢詾槿朔▌t者,日格言?!币?guī)定了格言語義的法式性。《辭源》釋:“含有教育意義可作為準(zhǔn)則的話?!睒?biāo)示了格言內(nèi)涵的導(dǎo)向性。據(jù)此,“二古”所收格言條目,遵循學(xué)科的界定,以“三性”為標(biāo)尺,即:堅持語格上的規(guī)范性,表意上的法式性,思想上的哲理性;三性缺一,寧舍不收,從而廓清了格言與名言、警辭、佳句、妙語的界限。諺語的界定:諺的古詁,《說文解字》釋:“諺,傳言也,從言,彥聲?!笔菫橹V的音義。據(jù)段玉裁注載玄應(yīng)引古注,諺是“傳世常言”之意,是為諺的文本義?!段男牡颀垺丰專骸爸V者,直語也”,為“廛路淺言”。音義文相合,道明了諺語傳言的民間性,表意的通俗性,語格的沿襲性。據(jù)此,“二古”所收諺語條目,遵循古訓(xùn)的界定,堅持語前必有標(biāo)識,即明示有“諺”、“俚語”、“鄙語”、“野語”、“俗話說”、“常言道”、“人常說”等,做到條條有根據(jù),句句不臆斷,從而廓清了諺語與一般傳言雅語混雜不清的界限。因此,讀者所看到的“二古”成書,是具有嚴(yán)格學(xué)術(shù)界說的古代格言和古代諺語的精選真品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必須建設(shè)與之相適應(yīng)的精神文明體系。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工程,是建筑在民族文化基礎(chǔ)上的。要從總體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就必須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典籍浩瀚,廣渁無際,令人望洋興嘆。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就必須善于從恢宏的民族文化中篩選和整理具有根本意義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古為今用?!岸拧敝x釋,恰是應(yīng)了時代的需要?!岸拧辟Y料來源,上溯先秦,下至明清,以《四庫全書》、《叢書集成》、《古今圖書集成》、《古小說叢刊》等大套書為基本,旁及單行出版的子集、史書、筆記、小說、戲曲等。選編者讀書萬余種,過手百萬卷,摘錄十萬卡,精選入書詞目“二古”各近萬條,條條作出詮釋。孜孜矻矻,干淘萬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披沙揀金,遂成巨構(gòu)。語言是民族文化活躍的載體,是民族文明流動的建筑。顯示民族風(fēng)貌并能守護民族榮譽的,莫過于民族語言;語言,是民族精神文明。漢語言文字是我們十二億中國人民的母語,其字形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音序的多姿變異,深渺的形意內(nèi)蘊,豐美的表述方式,是瑰奇的文化創(chuàng)造,在世界語林中獨樹一幟。這特別表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典籍中古語的神韻以及傳道民間諺語的諧趣,組成了中華民族語言的兩極。歷代典籍中語言的絕響,經(jīng)歷群哲先賢的洗煉,幾度秦關(guān)漢闕,唐詩宋韻,元風(fēng)清雨,古哲格言已被陶冶到出神人化的勝境;而民間世代相傳的口諺,融會了萬民的聰慧,歷經(jīng)傳講打磨,已把俗化的“廛路淺言”錘煉到形神兼?zhèn)涞某潭?。格言與諺語同步殊異,并列為中華母語的兩極,共同建構(gòu)成民族文化璀璨奪目的華表。語言是思想觀念的偉大載體,承載著和積淀著歷史的、社會的、自然的、人生的斗爭、經(jīng)驗、覺悟、認(rèn)識,負荷著民族的思維和情愫,并相應(yīng)推動著人腦的發(fā)育和進化,是聯(lián)接世代民族文化的紐帶。語言可挾帶的巨大的思想觀念以及萬眾生民的呼聲,極大地作用于歷史的磅礴進程,產(chǎn)生著推波助瀾的影響。如果說語言是一個民族活的歷史,那么中國古代格言和古代諺語,則應(yīng)是中國精英文化與民間大眾文化的折射,構(gòu)成了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檔案。這是因為“二古”蘊涵著先賢大哲的思辨和先民百姓的廣識,閃爍著哲理之光,跳動著萬眾之心。這筆千古遺產(chǎn),從歷史深處延伸而來,弘揚著我們的精神財富,展現(xiàn)著民族文化的指紋。分別觀之,古代格言凝聚著我們歷代古圣先賢立身處世、倫理道德、治學(xué)創(chuàng)業(yè)、報國守成、運籌韜略、濟世經(jīng)邦的精辟思想;包容著成敗興替的明斷,生命深邃的參悟,憂國憂民的銘記,春秋褒貶的警策。一部古代格言,可謂是先師思想的化石,構(gòu)成了古代群賢思想譜系的坐標(biāo),予今人以啟迪、規(guī)范、激勵、陶冶和引導(dǎo)??傊?,古代格言猶似鑲嵌著絕妙思想的琥珀,包容著民族文化之根,其思辨的原則性,題旨的永恒性,內(nèi)涵的深廣性,思維的睿智性,顯示出民族寶典的神韻,輻射著恒久的生命力,孕育著延伸優(yōu)秀文化的基因。把這些文化基因和當(dāng)代文化結(jié)合起來,就能培養(yǎng)出既有民族特色,又響徹時代精神的文化,增強人民的精神素質(zhì),提高民族的文化水平。我想,古代格言的面世,其歷史的現(xiàn)實的意義,庶幾在此。古代諺語是古代先民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深含著百姓大眾對各自生活時代刻骨銘心的體察,對社會觀感的是非善惡、褒貶抑揚、希冀企求、求生之道盡在其中,自然深烙著歷史的印跡,標(biāo)志著一定的時代性和社會性。同時由于諺語直接源于民間日常生活,交織著百姓的共識和認(rèn)同,帶有廣泛的流傳性,質(zhì)樸通俗的口語性,反映了民風(fēng)、民聲、民情、民心,也就自然表現(xiàn)出古諺的人民性。因此,古諺無疑是民族文化的龐大財富,是民族良知的精華。要了解中國,就要了解古諺,古諺里有中國心。要了解民族文化,就要了解古諺,古諺里有人民文化的厚重積淀。我想,古代諺語的編撰,其歷史的現(xiàn)實的意義,庶幾在此。這里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二古”同步選編、聯(lián)袂出版的饒有意味的結(jié)構(gòu)。古格言和古諺語,無疑是一對矛盾:古格言是陽春白雪,古諺語則是下里巴人。一個是大雅,一個則大俗。編者獨具匠心,別出心裁地把大雅的古格言和大俗的古諺語結(jié)為姊妹,合成雙璧,互為映襯,這題中之義是頗堪尋味的。古格言的大雅,在于它的思辨性,出自賢哲的哲理思考,是智慧的升華。古諺語的大俗,在于它的實踐性,植根直接的生活現(xiàn)實,是生態(tài)的總結(jié)。妙語生春、字字珠璣的大哲先賢,恰似名山之仙,水中之龍,畢竟是少數(shù),是精粹的。家常俚言、喜聞樂道的萬民百姓,卻是城鄉(xiāng)俚野土生土長的蕓蕓眾生,自然為數(shù)眾多,是博大的。如果說古格言是思辨的高峰,那么,古諺語則是生活的大地。思辨的高峰放射著哲理的真知灼見,生活的大地負載著生息的萬民之心。人們在古格言中登凌智慧的絕頂,領(lǐng)略思辨高峰的無限風(fēng)光,可以開闊思路,放大視野,從而思接千載,啟發(fā)人們深思。人們在古諺語中立足生活的大地,傾聽大地生民的生命呼聲,可以面對歷史,洞察古今,從而視通萬里,引導(dǎo)人們警世。如此說來,古格言的精英文化與古諺語的大眾文化,兩者結(jié)合,互補闕如,俗以顯雅,化雅為俗,互映生輝,豈非相得益彰。我想,“二古”同步編撰,其匠心獨運的深意,庶幾在此。這又使我聯(lián)想到,如何讓高文化走向民間,又如何讓俗文化品位升華,從而達到學(xué)術(shù)性與通俗性的統(tǒng)一,這一直是學(xué)術(shù)界探討的一個課題,“二古”之編,其構(gòu)思的巧設(shè),無疑對此做出了有益的探求。概而言之,古格言以其睿智的內(nèi)涵和凝練的形式,具有不朽的永恒性。古諺語以其豐滿的感情和活潑的語態(tài),具有濃郁的生活性。雅俗交接,涵天覆地,氣象萬千。是以“二古”之成,實為書界做出了正本清源、拾遺補闕的大貢獻。古人有云:“贈人以軒,不如贈人以言?!薄岸拧彪p璧,雅俗共賞。一卷在手,目逆神馳;兩卷對照,會意無窮。那么,面對大雅大俗之作,領(lǐng)略古代雅俗語言的精髓,是會如同一位西哲所言那樣“懷著期望打開,帶著收益合上”的。是為序。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古代格言》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卷之一一一教育
    一 師道
    二 學(xué)校
    三 學(xué)習(xí)
    四 問辯
    五 志趣
    六 惜時
    七 致用
    八 拾零
   卷之二—— 國家
    一 施政
    二 舉賢
    三 用人
    四 法令
    五 嘗罰
    六 任官
    七 軍備
    八 攻戰(zhàn)
    九 拾零
   卷之三—一 社會
    一 教化
    二 民生
    三 固本
    四 因革
    五 用眾
    六 向公
    七 倡善
    八 安危
    九 求實
    十 去疑
    十一 拾零
   卷之四一一 生活
    一 人際
    二 食貨
    三 勤苦
    四 儉樸
    五 克己
    六 齊家
    七 養(yǎng)生
    八 時機
    九 交友
    十 剛?cè)?br />     十一 拾零
   卷之五一 一精神
    一 識見
    一 言行
    一 知人
    四 受諫
    五 名實
    六 信誠
    七 自強
    八 有度
    九 壯心
    十 拾零
   卷之六———修養(yǎng)
    一 品格
    二 節(jié)操
    三 正直
    四 淡泊
    五 寬恕
    六 謙虛
    七 循道
    八 制怒
    九 抑欲
    十 忍讓
    十一 知足
    十二 改過
    十三 慎言
    十四 藏暉
    十五 崇德
    十六 拾零
   卷之七—— 人道
    一 仁義
    二 智勇
    三 生死
    四 老少
    五 禍福
    六 得失
    七 廉恥
    八 毀譽
    九 胸懷
    十 慎微
    十一 去佞
    十二 防備
    十三 察審
    十四 習(xí)染
    十五 戒忌
    十六 拾零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