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舞蹈中國古代曲學史

中國古代曲學史

中國古代曲學史

定 價:¥58.00

作 者: 李昌集著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古代戲曲

ISBN: 9787561717905 出版時間: 1997-12-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0cm 頁數(shù): 759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曲學”是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學術之一。從元代開始,以散曲和戲曲為研究對象的“曲學”漸成一門專學,至今依然是等術研究中的重要領域之一。當代的曲學研究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果,而《中國古代曲學史》則是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中國古代曲學史的學術專著。中國古代之“曲”,內(nèi)涵十分復雜,在具體樣態(tài)上,既有“散曲”,又有“戲曲”;在藝術形態(tài)上,既是“音樂”,又是“文學”;既社及到“場上”,又涉及到“案頭”。因此,古代“曲學”是“散曲學”和“戲曲學”的交叉疊合,以文學為重心的表演藝術學和文學研究的融通綜合。從古代曲學的實際出發(fā),《中國古代曲學史》超越了一般“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框架,注重音樂文化背景、傳唱功能、場上表演對曲體文學形態(tài)的制約,從而揭示了古代曲學的多層次內(nèi)涵;注重古代“曲”的非正統(tǒng)地位與雅俗雙兼的文化性質(zhì)對曲學理論的影響,從而揭示了古代曲學話語依違于雅、俗之間、對傳統(tǒng)文藝觀念既汲取又背離的復雜內(nèi)涵;注重古代不同歷史時期曲學生成的文化環(huán)境與曲學興趣指向的關聯(lián),從而揭示了曲學命題的變遷和曲學興衰的深層緣由。因此,《中國古代曲學史》是一部考察和闡釋古代曲嚳生成和流變過程的學術史專著。全書圍繞“曲”的由來、曲的仁制規(guī)范、藝術個性和創(chuàng)作方式等古代曲學中的貫穿命題,提煉平梳理了元明清直到近代的若干具體曲學論題,從“學”和“術”兩個方面揭示了古代曲學的歷史流變過程。全書既樸素又深刻,既具體又宏觀,在北曲學和南曲學的同異、散曲學和戲曲學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古代“曲”之觀念和“曲體文學史”觀、古代的曲體風格論和曲家評、古代戲劇學的基本模態(tài)等方面,多有切實而獨到的見解,是一部高質(zhì)量的原創(chuàng)性學術專著,對當前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撰寫和其它門類的學術史研究亦頗有啟迪。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李昌集1949年生。1982年畢業(yè)于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1985年于華東師范大學進修碩士研究生課程,1989年于揚州師范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受業(yè)于博士導師任中敏先生,1992年獲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出版和發(fā)表論著一百多萬字,所撰《中國古代散曲史》獲國家教委1995年全國第三屆高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在海內(nèi)外學術界廣泛獲得好評。論文《任中敏先生和他所建立的散曲學、唐代文藝學》(與王小盾合撰)獲1996年《文學遺產(chǎn)》優(yōu)秀論文提名獎。

圖書目錄

     目錄
   導論
    一“大曲學”與“小曲學’
    1.“大曲學”
    2.“小曲學
    (1)北曲學與南曲學
    (2)散曲學與戲曲學
    3.曲學與“文學”
    二 曲學史和曲學史研究的意義
    三 本書的學術原則與研究體例
    第一卷 元代曲學史
   第一章 元代曲體形式的變遷與曲學的產(chǎn)生
    第一節(jié) 元代曲體的變遷
    一 從“隨心令”到“格律詞”:民間歌詞轉(zhuǎn)化為文人歌詞的一般軌跡
    民間歌辭體的基本文體特征為“無律”之辭。文人歌
    辭體的基本文體形態(tài)為“律詞”?!奥苫笔歉柁o體文
    化性質(zhì)變遷的首要表征
    二 元代北曲“律化”的歷史軌跡
    元代“律辭”的典型形態(tài)為文人北曲小令。元代北曲
    的“律化”是在元后期由南方文人最終完成的
    第二節(jié) 元代曲學的產(chǎn)生
    一 元代北曲的廣泛流行
    二 元代曲學產(chǎn)生的歷史原因
    1.“天下通語”:元代曲學產(chǎn)生的物質(zhì)基礎
    元代以北方語音為基礎的“天下通語”“天下通
    語”是北曲聲律規(guī)范化的基石,北曲曲體學的基
    本命題是應“正語”的要求產(chǎn)生的。
    2.“文律兼美”:元代曲學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需求
    “文律兼美”是曲學史上的貫穿命題 曲體創(chuàng)作論
    的主要命題皆與之有程度不同的關系
    3.元代曲學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
    元代曲學是在傳統(tǒng)歌辭學基礎上解決自身問題
    的。元代曲學是歷史和時代的雙重塑造。
   第二章 元代關于“曲”的觀念
    第一節(jié) 元代有關“曲”的概念及曲體分類觀
    一“曲”:一個既“舊”且“新”的概念
    1.元代關于“曲”的概念群
    “曲”非元代的主稱,而只有一個相應的概念群
    元人散曲、戲曲“門同類殊”的分類意識。
    2.元代關于“曲”之概念的歷史發(fā)生源
    “曲”概念歷史流衍的軌跡“聲歌意識”:曲體概
    念的核心。
    二“樂府”與“傳奇”
    1.樂府
    元人“樂府”概念四義:(1)歌辭之統(tǒng)稱。(2)文人
    小令之“雅稱”。(3)文人對歌辭體“文統(tǒng)”的確認
    (4)文人對歌辭文化品味的界定。
    2.傳奇
    “傳奇”稱名的兩點涵義:(1)文人對雜劇與唐代
    傳奇小說“文統(tǒng)”的認同 (2)對雜劇文學功能價
    值與藝術特性的某種體認
    三 “雜劇”與“南戲”
    1.雜劇
    “雜劇”并非是元人對北曲戲劇的普遍稱謂,在元
    末的文獻中方出現(xiàn)與今相同的指意 南宋雜劇衍
    為南戲,為何不稱“雜劇”,值得探究
    2.南戲與南曲
    元代的“雜劇’、“傳奇”與“南戲”不是對應的稱
    謂。“南戲”為何冠以“南”,應予深思。
    四 “小令”與“套數(shù)’
    1.小令
    2.套數(shù)
    小令為傳統(tǒng)之名,“套數(shù)”為金元俗稱稱名中文化意識的深層追究
    第二節(jié) 曲體品性論
    一 士夫文人的曲體品性論
    曲之“小道”觀與“詩、曲一統(tǒng)”論 宋代“詩詞異同”
    之辯的淡淡“余音”。
    二 平民文人的曲體品性觀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平民文人的曲體品性觀 元
    代具有實質(zhì)意義的“樂府”觀及由之牽引的“曲學’
    是由平民文人建構的。
   第三章 元代的“曲史論”與有關曲史的文獻
    第一節(jié) 元曲緣起之諸說
    一 源金說
    “源金說”的學術指向:元劇的淵源。雜劇的戲劇形
    態(tài)是“源金說”關注的基點,與“樂府”觀追究“文統(tǒng)”
    正相對照?!霸唇鹫f”的影響一直至今
    二 文人發(fā)起說
    “文人發(fā)起說”的學術指向:元代“樂府”興盛的原
    因。強調(diào)文人介入的決定性,忽略了“新聲”本源在
    民間。
    三 曲源民間:元代“曲學”無意中透露的信息
    第二節(jié) 兩個視野的元曲史文獻
    一《錄鬼簿》及其包涵的“曲史”意味
    1.《錄鬼簿》的曲家排列及其“史”的意義
    《錄鬼簿》排列的北曲作家時序 文人介入北曲創(chuàng)
    作的大致軌跡。
    2.《錄鬼簿》的“元曲史”觀
    三點要義:(1)文人中心史觀(2)平民文人意識
    (3)尊重成就,蔑視“地位”。
    二《青樓集》:民間曲文化的珍貴資料
    1.《青樓集》中女伶的地域分布及其意味
    三點意義:(1)元代北曲之盛是全域現(xiàn)象。(2)大
    都、江浙是元曲興盛的兩個中心 (3)元曲之盛
    是文人和藝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
    2.歌妓的演藝與元代曲文化的多樣性
    元代曲文化并非“北曲”的一統(tǒng)天下,而是諸“體’
    競演?!扒敝隆绑w”首先是在藝人圈中流行的。
    3.歌妓與曲的傳播
    歌妓是曲文化的重要載體,民間曲向文人圈的擴
    散,歌妓是主要橋梁
    三 元代的曲作選集
    1.《樂府新編陽春白雪》與《朝野新聲太平樂府》
    楊朝英二選對曲辭本質(zhì)的理解 楊氏的“選家手
    眼”。
    2.《元刊雜劇三十種》
    《元刊雜劇三十種》的性質(zhì) 元刊雜劇透露的曲學
    信息。
   第四章 元代的曲唱論
    第一節(jié) 《唱論》所論之“唱”的性質(zhì)
    一“唱”的分類與“清唱
    1.《唱論》的“唱”:戲曲耶?散曲耶?
    2.《唱論》對“唱”的分類及其在歌辭學中的意義
    《唱論》對“唱”五個角度的分類?!冻摗返膬牲c曲
    學意義:(1)從“樂”、“文”雙重角度提出“樂府”的
    基本規(guī)范 (2)“詞唱”與“(北)曲唱”在理論上的
    歷史連接。
    二 《唱論》的“文”雅觀與清唱理論
    1.“成文章曰樂府”:基于“詞唱”-“清唱”的“文”
    雅觀
    曲的文人化是“文章”和“曲唱”的雙重建樹。只有
    “文章”與“曲唱”取得統(tǒng)一,曲體的文人化方告徹
    底完成。
    2.“字真、句篤、依腔、貼調(diào)”:清唱理論的框架
    “字真”是清曲唱的第一要義。“句篤”、“依腔’、
    “貼調(diào)”的文體形態(tài)便是曲體的“格律’?!冻摗匪?br />     論的“唱”是“律曲”唱的最佳形式。
    三 《唱論》的“歌之所忌”及其意味
    1.“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時曲”
    兩點解析:(1)可窺元代曲文化生態(tài)之一斑。(2)
    “作家歌”的性質(zhì)是以曲的文化“品性”決定的。
    2.“南人不唱北人不歌”
    “南人不唱,北人不歌”是元代南北曲文化生態(tài)的
    某種反映,是元代文人化的北曲與非文人化南曲
    藝術素質(zhì)差異的折射。
   第五章 元代的曲體形式論
    第一節(jié) 《中原音韻》的北曲格律論
    一 《中原音韻》歸納的北曲音韻體系
    《中原音韻》與傳統(tǒng)韻書的區(qū)別?!吨性繇崱返膶W術
    思想:注重事物現(xiàn)實的本質(zhì)、注重從實踐中提取理
    論。
    二 北曲“樂府”格律論
    1.曲調(diào)的整理
    《中原音韻》曲調(diào)整理的對象與來源主要為文人
    散曲。對曲調(diào)予以某種規(guī)定,是曲體文體規(guī)范的
    基礎工作。
    2.北曲格律論
    格律論的根本要義:以“律詞”的曲唱原則為基
    礎,對“北方新聲”的文體予以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吨性?br />     音韻》的產(chǎn)生是文人在形式本體根層上完整確認
    “北曲”的第一個理性標志?!吨性繇崱返摹皣缆伞?br />     論與“也唱得”的爭端。
    第二節(jié) “樂府”語文規(guī)范論
    一《中原音韻》提出的北曲“樂府”語文規(guī)范
    1.造語
    語文規(guī)范是北曲“樂府”的形式表征之一。“格律”
    和“文章”規(guī)范的建立,標志著曲體文人化的最終
    完成。一部《中原音韻》,是“北曲”真正成為自覺
    性“北曲體”的標志。
    2.關于“襯字”
    “襯字”與“反襯說’。北曲“襯字”的準確定義。
    3.用事與對偶
    二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一—“樂府”語文規(guī)范的總體綱領
    1.“文而不文,俗而不俗”:《中原音韻》的思想靈魂
    北曲“樂府”的語文風格:“文”與“俗”的雙向建
    構。與傳統(tǒng)背離的文藝美學命題。
    2.平民意識:《中原音韻》的時代色彩
    傳統(tǒng)的“美刺”、“教化”、“雅正”詩學觀念在《中原
    音韻》中的消聲匿跡?!吨性繇崱返钠矫褚庾R:對
    曲體俗文化基質(zhì)的保留和承認。
   第六章 元代的曲體創(chuàng)作論與曲體文學風格觀
    第一節(jié) 北曲“樂府”創(chuàng)作論
    一 “明腔、識譜、審音”:立足于“樂”的曲體創(chuàng)作論
    歌辭體的創(chuàng)作是音樂和文學的雙重構造,不是單純
    的文學行為。對所謂“格律派”的狹隘理解和片面貶
    低是不公允的。
    二“鳳頭、豬肚、豹尾”與“語意俱高”:立足于“文”的曲體創(chuàng)作論
    1.“鳳頭、豬肚、豹尾”
    2.“語意俱高為上”
    周德清“意高”的涵義。“意高”中映現(xiàn)的兩種文人
    形象 元人的“樂府”創(chuàng)作論是平民文人的創(chuàng)作論。
    第二節(jié) 元人的曲家評與風格觀
    一 元人的曲家評
    1.貫云石的曲家評
    貫氏曲家評的透視:元后期曲文學風格的歷史變
    更在觀念上的體現(xiàn)
    2.《錄鬼簿》的曲家評
    兩點意味:以“辭章”為本位的“散曲意識”覆蓋著
    “傳奇”;元后期曲文學注重形式美的傾向
    3.楊維楨的曲家評
    楊氏曲家評與其他曲家評的差異。楊氏對散曲文
    學“文’、“俗”兼融的理解
    二 元人的散曲文學風格觀
    1.元人散曲文學風格觀概念群的歷史印記
    傳統(tǒng)范圍中的散曲風格概念群?!爸鞲瘛备拍畹目?br />     缺及其意味。
    2.元人散曲文學風格觀的時代意味
    傳統(tǒng)概念“選擇”中的時代意味:(1)與“言志”有
    關的傳統(tǒng)風格概念的空白。(2)“含蓄’、“意境”概
    念的淡化與失落。(3)形式美概念的主體地位
    第三節(jié) 元人的“戲劇”觀
    一“關目”概念的意味
    被人忽略的現(xiàn)象:“雜劇”并非是元人對北劇的普遍
    稱謂?!瓣P目”是古代最早貼近今之“戲劇”內(nèi)涵的概
    念,其發(fā)明者乃是不知名的蕓蕓眾生
    二 元人的“傳奇”品性說
    四種“傳奇”品性說的比較 元文人戲劇觀念的薄弱及其原因。
    三 關于“九美”說
    本卷結語
    第二卷 明代曲學史
   第一章 明代曲學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與歷史使命
    第一節(jié) 明代南北曲的起落
    一 明代北曲的衰落
    明代北曲衰落的軌跡及其文化背景。一個容易產(chǎn)生
    的誤解 北曲的“衰落’,主要是在上層文化圈發(fā)生
    的。
    二 明中葉后南曲的興盛
    明中葉后“南曲”的興盛,首先體現(xiàn)為昆曲在文人圈
    中的興盛。考察南曲興盛現(xiàn)象中的四個注意點
    第二節(jié) 明中葉后文化中心的南移與吳越曲學家群
    第三節(jié) 王國維:現(xiàn)代歷史學曲學的開山
    一 王國維考述的戲劇形態(tài)史及其邏輯構架
    陳寅恪對王國維學術方法的三點概括。王氏戲劇形
    態(tài)史研究的邏輯構架。王氏戲劇形態(tài)史研究的學術
    意義:從文學本體的研究移向文化形態(tài)的整體研
    究;科學的理性取代藝術的體驗;全面貫通的歷史
    考證替代片斷零散的歷史直觀 王氏“真戲劇”的涵
    義與引起的誤解。
    二 王國維的元劇研究
    1.元劇之淵源
    王氏的元劇淵源三視點:(1)戲劇形態(tài)的時代淵
    源(2)曲調(diào)的歷史淵源 (3)故事題材的承傳淵
    源。
    2.元劇之時地
    王氏的元劇史三期說 當代學界對三期說的質(zhì)
    疑。
    3.元劇之文章
    王氏對元劇“自然之文學”的三點解釋。嶄新的
    “悲劇”論和“意境”說 王氏美學觀與傳統(tǒng)審美觀
    和西方美學的關系
    最后的結語
   后記
   征引參考書目舉要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