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導言:唯物史觀史學成為主流
呂振羽
一 中國經濟發(fā)展階段劃分
(一)總論
(二)分論
二 史前社會拓荒探原
(一)神話傳說所暗示的野蠻時代的社會形態(tài)
(二)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母系氏族社會
(三)傳說中的“夏代”——父系本位的氏族社會
(四)血緣氏族組織到地域組織的轉變
(五)仰韶文化與傳說時代
(六)地下出土的遠古遺存和我國原始公社制時
代的歷史過程
三 創(chuàng)殷代奴隸社會說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論綱
(三)殷代奴隸社會說的主要論點
四 確立西周封建社會論
(一)封建制成立的經濟基礎
(二)西周封建論的基本論點
(三)兩周社會發(fā)展的過渡性和不平衡性
五 開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史先河
(一)關于《中國政治思想史》
(二)中國政治思想流變梗概
(三)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
六 “亞細亞生產方式”探索
(一)30年代的認識
(二)40年代的回顧與批判
(三)古代東方奴隸制的特殊形態(tài)
七 中國歷史“停滯論”批判
(一)秋澤修二的歪論
(二)形成中國社會發(fā)展“遲滯”的根源
八 通史編纂的新嘗試
(一)編纂思想
(二)編纂綱目
(三)若干論點
九 民族史研究新篇章
(一)中國人種來源
(二)漢族的形成
(三)關于《中國民族簡史》
(四)歷史上民族關系問題
十 史學研究方法論
(一)為什么學習歷史?
(二)如何學習歷史?
(三)治史方法的個人體會
范文瀾
一 歷史理論問題探討
(一)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及線索
(二)生產工具在歷史上的作用
(三)封建社會長期延續(xù)的原因
(四)歷史上戰(zhàn)爭的分類
(五)中國民族的形成及性質
(六)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七)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愛國主義
(八)歷史評價的標準
二 創(chuàng)建中國通史新體系
(一)著書緣起與說明
(二)對舊本的檢討
(三)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
(四)初期封建社會開始于西周
(五)秦漢起中國形成統(tǒng)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原因
(六)《中國通史簡編》目錄
三 開近代史研究基本格局
(一)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
(二)近代社會發(fā)展的根本矛盾
(三)近代史分期標準與時期劃分
(四)《中國近代史》目錄
(五)太平天國的意義及評價
(六)戊戌變法的意義
(七)三條路線斗爭的結果——辛亥革命
四 “清算經學”的成就
(一)經與經學
(二)經學史的分段及其規(guī)律
(三)《中國經學史的演變》目錄
(四)經的來源
(五)論漢代經學
(六)論宋學
(七)論明清經學
五 唐代佛教研究
(一)佛教的各宗派與研究唐代佛教的目的
(二)佛教是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
(三)佛教的“大禍害
(四)統(tǒng)治者、道教、儒教與佛教的斗爭與相容
(五)論佛教及宗教
六 古籍的考辨與注釋
(一)文學
(二)論諸子
(三)《水經注寫景鈔文》
七 對于古代史學的考察
(一)史、史官探源
(二)論史書之變遷
(三)論六經皆史
八 有關史學研究的論述
(一)史學的任務和作用
(二)歷史研究要重視理論的指導
(三)歷史研究要厚今薄古
(四)歷史研究要古今中外貫通
(五)論史料工作
(六)論“文史兼通
翦伯贊
一 歷史哲學建樹
(一)關于歷史科學
(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
(三)歷史的聯(lián)系性
(四)歷史的實踐性
(五)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六)人民群眾與領袖人物
(七)中國社會發(fā)展史問題
二 頗具特色的通史研究
(一)《中國史綱》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
(二)《中國史綱》第二卷:秦漢史
(三)中國封建社會與農民戰(zhàn)爭
三 矚目末代王朝史
(一)“足以資吾人今日之鑒戒”的明史研究
(二)其它末代王朝研究
四 民族史問題
(一)民族史考察
(二)民族平等與漢族的主導作用
(三)民族同化與民族融合
(四)民族戰(zhàn)爭與友好往來
(五)民族英雄問題
(六)和親政策
五 傳統(tǒng)史學批判研究
(一)通論中國史學與歷史文獻
(二)司馬遷的史學
(三)劉知幾的史學
(四)關于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
六 歷史主義的史學思想
(一)階級觀點與歷史主義
(二)階級關系、民族關系與國際關系
(三)全面、發(fā)展地看歷史
(四)歷史人物評價問題
(五)關于打破王朝體系
(六)統(tǒng)治階級與人民群眾
(七)古與今的問題
(八)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
七 史學方法問題
(一)怎樣研究歷史
(二)觀點與材料統(tǒng)一
(三)研究與教學結合
(四)把考古發(fā)現(xiàn)應用到歷史研究中
八 從文學作品中尋找歷史真實
(一)是文學,同時也是史料
(二)從文學作品看古代社會
(三)以文學作品訂正正史
侯外廬
一 關于生產方式理論的探討
(一)緣起與方法
(二)社會性質是由生產方法決定的
(三)生產方法的意義
二 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國古代社會
(一)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
(二)關于馬克思遺稿《前資本母義生產形態(tài)》
(三)氏族制的殘存和家、室的意義
(四)“城市國家”的起源與發(fā)展
(五)關于“先王”問題
三 追蹤古代思想學說
(一)老子研究
(二)孔子研究
(三)屈原思想
(四)《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
(五)《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
四 近世思想學說探索
(一)開啟近代思維活動的王夫之
(二)乾嘉時代的文化史學家章學誠
(三)反映19世紀末社會全貌的章太炎思想
(四)從《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到《中國思想通
史》第五卷
五 封建社會史論
(一)封建制的法典化與歷史分期問題
(二)封建土地國有制問題
(三)豪族地主與庶族地主
(四)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五)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zhàn)爭問題
六 中古思想史研究
(一)《中國思想通史》第二、三卷
(二)《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
(三)構成學派的體系和研究原則、方法
七 從文藝寶庫中開拓思想史研究新領域
(一)湯顯祖的思想
(二)關于《牡丹亭》
(三)關于《紫釵記》和《南柯記》
(四)關于《邯鄲記》
八 學術研究的自我總結
(一)具體研究中注重的幾點
(二)思想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