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謝
第一部分不完全競爭
第1章壟斷
1.1引言
1.2古諾壟斷--弱壟斷
1.2.1古諾點
1.2.2壟斷的福利損失
1.2.3壟斷的社會損失和尋租
1.2.4壟斷和創(chuàng)新
1.2.5壟斷和產品質量
1.3價格歧視和強壟斷
1.3.1第一等級價格歧視
1.3.2第二等級價格歧視
1.3.3第三等級價格歧視
1.3.4價格歧視的局限性
1.4隱蔽信息和價格歧視
1.4.1簡化的最優(yōu)化問題的解
1.4.2最優(yōu)銷售計劃
1.4.3為什么要"扭曲"效率?
1.4.4分類.捆扎和排斥
1.5價格歧視與公共物品
1.6臨時價格歧視
1.6.1耐用品壟斷
1.6.2時間不一致問題
1.6.3時間一致的最優(yōu)價格歧視
1.6.4科斯假說
1.6.5科斯假說失效的一個例子
1.7雙邊壟斷和討價還價
1.7.1有限的討價還價博弈
1.7.2無窮的討價還價博弈
1.8題外話:指控美國微軟公司的案例
1.9結束語
1.10文獻注解
第2章壟斷管制
2.1引言
2.2實證理論:Averch-Johnson效應
2.2.1假定條件
2.2.2管制的效果
2.2.3與成本最小化的關系
2.2.4對福利的影響
2.3規(guī)范理論:兩種近乎完美的管制機制
2.3.1總剩余補貼機制
2.3.2剩余增量補貼機制
2.4文獻注解
第3章寡頭壟斷和產業(yè)組織理論
3.1引言
3.1.1博弈論基礎
3.1.2歷史注解
3.2三種觀點
3.2.1三種市場博弈
3.2.2古諾競爭
3.2.3伯川德競爭
3.2.4斯坦克爾伯格競爭
3.2.5福利等級評仂
3.2.6古諾雙頭壟斷的雙重意義
3.2.7討論
3.3對斯坦克爾伯格競爭的進一步分析
3.3.1批評與延伸
3.3.2作為承諾機制的經理激勵
3.3.3承諾和可觀察性
3.4對古諾競爭的進一步分析
3.4.1存在性和惟一性
3.4.2題外話:極權國家的立法規(guī)則
3.4.3古諾均衡最大化什么?
3.4.4生產者形成卡特爾會怎么樣?
3.4.5Selten的"四個是少,六個是多"
3.4.6企業(yè)兼并有利可圖嗎?
3.4.7古諾寡頭壟斷的福利損失
3.4.8矯正稅
3.4.9廣義剩余增量補貼管制機制
3.4.10市場進入
3.4.11市場退出
3.5對伯川德競爭的進一步分析
3.5.1資本容量限制下的價格競爭:一個例子
3.5.2一種可替代的配給原則
3.5.3一般化研究
3.6為古諾競爭辯護
3.6.1作為基準的古諾均衡
3.6.2價格競爭子博弈
3.6.3整個博弈的解
3.6.4資本容量過剩和串謀
3.6.5討論
3.7文獻注解
第二部分風險.隨機占優(yōu)和風險規(guī)避
第4章隨機占優(yōu):理論
4.1引言
4.2假定條件和定義
4.3一階隨機占優(yōu)
4.3.1主要結論
4.3.2一階隨機占優(yōu)和"隨機較大"的關系
4.3.3與其他隨機次序的關系
4.4二階隨機占優(yōu)
4.4.1主要結論
4.4.2二階隨機占優(yōu)和"隨機風險較小"的關系
4.5不變性特征
4.6隨機變量的等級變換
4.7風險的比較靜態(tài)分析
4.7.1框架
4.7.2主要問題
4.7.3總結性表格
4.8文獻注解
第5章隨機占優(yōu):應用
5.1引言
5.2資產選擇工
5.3價格不確定時的競爭企業(yè)
5.4勞動供給
5.5古諾寡頭壟斷市場的進入
5.6拍賣
5.7資產選擇II
5.8收入不平等
5.9補充節(jié):方差最小化的資產組合
5.9.1資產組合
5.9.2猜測
5.9.3觀點
5.9.4假定條件
5.9.5能清除障礙的引理
5.9.6主要結論
5.9.7總結
5.9.8討論
5.10文獻注解
第6章風險規(guī)避
6.1引言
6.2絕對和相對風險規(guī)避
6.2.1Pratt原理
6.2.2不完全保險之謎
6.3強絕對風險規(guī)避
6.3.1Ross原理
6.3.2資產選擇之謎
6.4與富裕程度相關的風險規(guī)避
6.5文獻注解
第三部分不完全信息和激勵
第7章匹配:婚姻問題
7.1引言
7.2符號和基本假定
7.3穩(wěn)定的雙邊匹配
7.4誰能從何種求婚程序中得益?
7.5戰(zhàn)略問題
7.5.1兩個不可能性結論
7.5.2穩(wěn)定匹配?
7.6文獻注解
第8章拍賣
8.1引言
8.1.1信息問題
8.1.2基本假定條件
8.1.3古諾壟斷法
8.1.4拍賣--什么.在哪里和為什么
8.1.5流行的拍賣方式
8.1.6拍賣的早期歷史
8.2私人估價拍賣的基本理論
8.2.1荷蘭式和英式拍賣的一些基本結論
8.2.2收益等價
8.2.3估價服從均勻分布時的拍賣解
8.2.4另一種可替代的解題方法
8.2.5對稱拍賣博弈的一般解
8.2.6維克里拍賣--Clarke-Groves機制的一個特例
8.3結論的穩(wěn)定性
8.3.1不確定的投標者人數
8.3.2離散的估價
8.3.3風險規(guī)避的投標者
8.3.4去掉獨立性的假定:相關的信念
8.3.5去掉對稱性的假定
8.3.6多個商品拍賣
8.3.7分開授予拍賣
8.3.8重復拍賣
8.4拍賣團伙
8.5最優(yōu)拍賣
8.5.1一種簡化的方法
8.5.2機制設計方法
8.5.3秘密的保留價格?
8.6公共估價拍賣和贏者的詛咒
8.6.1一個例子:皮夾子拍賣
8.6.2一些一般化的結論
8.7私人和公共估價的一般模型
8.7.1隨機類似性:關聯(lián)估價
8.7.2維克里拍賣的一般解
8.7.3聯(lián)動法則
8.7.4英式拍賣的一般解
8.7.5荷蘭式拍賣或一級價格拍賣的一般解
8.7.6對四種典型拍賣的等級排列
8.7.7聯(lián)動法則的局限性
8.8其他應用
8.8.1拍賣和寡頭壟斷
8.8.2天然氣和電力拍賣
8.8.3國庫券拍賣
8.9文獻注解
8.10附錄:二階條件(偽凹性)
第9章隱蔽信息與逆向選擇
9.1引言
9.2逆向選擇模型
9.2.1次品市場模型
9.2.2勞動市場上的逆向選擇
9.3正向選擇:教授太多嗎?
9.3.1假定條件
9.3.2職業(yè)選擇
9.3.3正向與逆向選擇
9.3.4子博弈精煉均衡
9.3.5矯正稅
9.4逆向選擇和配給
9.5逆向選擇和信息甄別
9.5.1保險市場上的信息甄別
9.5.2勞動和信貸市場上的信息甄別
9.5.3可替代的均衡概念
9.5.4信息甄別的局限性
9.6沒有競爭時的信息甄別
9.6.1連續(xù)消費者類型下的價格歧視
9.6.2非線性定價的實施
9.7文獻注解
第10章隱蔽信息和信號傳遞
10.1引言
10.2教育博弈
10.2.1博弈規(guī)則
10.2.2支付函數
10.2.3子博弈
10.2.4序貫均衡
10.3均衡--多種均衡的窘境
10.4精煉均衡:直覺標準
10.4.1類型2的工人較少時的直覺標難
10.4.2類型1的工人較少時的直覺標準
10.5信息甄別與信號傳遞模型
10.6文獻注解
第11章隱蔽行動和道德風險
11.1引言
11.2風險規(guī)避與激勵問題
11.2.1一個簡單的模型
11.2.2模型一般化
11.3有限責任和激勵問題
11.3.1一個簡單的模型
11.3.2模型的一般化
11.3.3監(jiān)控與激勵
11.4重新談判問題
11.5文獻注解
11.6附錄
第12章等級錦標制
12.1引言
12.2一個簡單的模型
12.2.1最優(yōu)的努力和工資
12.2.2錦標制博弈
12.3風險中性時的錦標制度
12.3.1錦標制子博弈
12.3.2均衡獎金
12.3.3兩個例子
12.3.4討論
12.4共震下的錦標制度
12.5文獻注解
第四部分數學附錄
附錄A非線性最優(yōu)化:古典方法
A.1引言
A.2不受約束的最優(yōu)化問題
A.3受等式約束的最優(yōu)化問題
A.4題外話:二次式
附錄B受不等式約束的最優(yōu)化問題
B.1引言
B.2問題
B.3一階必要條件
B.4二階條件
附錄C凸性及其一般化
C.1引言
C.2凸集
C.3凸函數
C.4強凸函數
C.5凸性與全局極值
C.6廣義的凸性:擬凸性
C.7復合函數的凸性特征
C.8可凸化的擬凸最優(yōu)化問題
附錄D從期望值到順序統(tǒng)計學
D.1引言
D.2期望值
D.3方差.協(xié)方差和相關系數
D.4一些值得記住的規(guī)則
D.4.1期望值
D.4.2方差.協(xié)方差和相關系數
D.4.3期望效用
D.4.4隨機變量的變換
D.4.5順序統(tǒng)計學
D.5證明
參考文獻
術語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