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謝(1)
譯者序(1)
第一部分 建國時期
第一章 高級法的創(chuàng)制(3)
先知的預言(3)
《我們人民:憲法的根基》一書(4)
法律職業(yè)者的描述:關于重建和新政的主流法律理論(6)
超越憲法第5條(13)
重建開創(chuàng)的憲法改革模式(16)
從重建到新政(21)
從羅斯福到里根及其后(24)
超越形式主義(25)
第二章 建國時期憲法的重構(29)
“會議”蘊含的智慧(29)
問題之所在(31)
彩車效應(36)
發(fā)出憲法改革的信號問題(37)
費城制定會議提案及決定該提案命運的憲法批準程序(48)
憲法的批準:各州中的制度彩車(59)
憲法的鞏固(66)
從實踐到理論(69)
第三章 作為憲法改革先例的1787年憲法(71)
方法論問題(71)
憲法第5條的含義(72)
制憲會議的含義(83)
重讀憲法文本:憲法改革實踐合法化的動力之源(87)
建國時期憲法的缺陷(90)
這是法律嗎?(93)
第二部分 重建時期
第四章 法律形式主義者的兩難處境(101)
一個尚未提出的問題(101)
1865年12月(102)
南部各州喪失重返國會之資格的根據(106)
南部各州法律地位的恢復及其自相矛盾的根據(107)
兩難之二:憲法第14修正案的批準(115)
斬斷戈爾迪之結(118)
戰(zhàn)爭造就了憲法第13、14修正案?(121)
沉寂之聲(123)
第五章 總統(tǒng)領導權(128)
從建國時期憲法到重建時期憲法(133)
第一階段:總統(tǒng)選舉發(fā)出的憲法改革信號(139)
第二階段:憲法修正案的提出(147)
總統(tǒng)領導權對憲法批準程序之影響(152)
非常規(guī)的憲法第13修正案的批準過程(162)
憲法改革的鞏固(169)
非常規(guī)的憲法改革之舉的保守性一面(172)
第六章 制憲會議/國會(172)
此為何時?(175)
總統(tǒng)領導權的作用(178)
發(fā)出憲法改革的信號階段(186)
提出憲法改革的動議階段(191)
決定憲法改革命運的選舉(197)
法律條文主義的反思(200)
第七章 人民授權的含義:1866年中期選舉內涵的詮釋(200)
一次決定憲法改革命運的選舉?(202)
約翰遜的法律形式主義觀點(204)
捍衛(wèi)人民授權的制憲會議/國會(210)
國會與憲法批準程序的國家化(219)
三足鼎立的先例(222)
第八章 偉大的變革(222)
憲法第14修正案的批準與鞏固(226)
漸露端倪的挑戰(zhàn)(228)
總統(tǒng)的反擊(233)
撲朔迷離的1867年選舉(234)
國會的對抗(239)
麥克卡德爾案(243)
彈劾案(247)
批準憲法修正案斗爭的延續(xù)(250)
西華德的最終立場(251)
憲法第14修正案的鞏固:1868年選舉(255)
憲法第14修正案的鞏固與最邦最高法院(264)
常態(tài)政治的回歸(269)
超越托克維爾(273)
第三部分 現代時期
第九章 從重建到新政(273)
方法論問題(273)
對法律形式主義的正式否定(278)
重建與新政之間的相似之處(283)
憲法第5條的視角(285)
類修正案賴以存在的政府部門結構(288)
反觀重建(290)
第十章 反思新政(295)
總統(tǒng)領導權的勃興(295)
發(fā)出憲法改革信號的選舉(297)
日漸成型的憲法改革方案(302)
憲法改革方案的改善(306)
決定憲法命運的選舉(324)
第十一章 胎死腹中的憲法修正案(331)
嚴格形式主義:新政憲法改革的必由之路?(331)
總統(tǒng)的動議(335)
公眾的討論(344)
參議院聽證會(349)
及時轉向--及其他替代性方案(354)
嚴格條文主義視角的重新考察(364)
第十二章 傳統(tǒng)的再現還是創(chuàng)新?(367)
為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及時轉向”申辯(367)
新政憲法原則的批準與鞏固(372)
參議院的批準以及認可法官任命的選舉(375)
革命性的法院判決意見(381)
結論:創(chuàng)新還是傳統(tǒng)的再現?(400)
第十三章 憲法的重塑(406)
規(guī)則、實踐與原則(406)
深層的結構(408)
憲法的身份(410)
從羅斯福到里根--及其后(412)
常規(guī)的與以改革為目的的聯(lián)邦最高法院法官任命(415)
凱西案的含義(420)
為改革目的而任命法官的做法有何不妥?(427)
為改革目的而任命聯(lián)邦最高法院法官的做法需要改革嗎?(429)
虛擬的憲法改革例證(435)
人民主權的動議(438)
法學理論上的疑點(439)
索 引(445)
譯后記(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