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1935年生于南京,祖籍湖北陽新縣。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史家,被部分學者認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本科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但對哲學有興趣,受方東美的影響較大,尤重視《易經》和《老子》。1955年為臺灣大學哲學系研究生。1957年赴美國留學,先后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哈佛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1973年在美國創(chuàng)辦《中國哲學季刊》,并任主編。1985年創(chuàng)設美國遠東高級研究學院。曾任臺灣大學客座教授兼系主任、哲學研究所所長?,F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國際中國哲學會榮譽會長.國際《易經》學會會長。成中英為學以西方哲學家蒯因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思想,博采中國古代諸家之長,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方法,主要體現在其"本體詮釋學”方而,此不具論。成中英并不承認自己是新儒家,他對道家和佛教中有價值的東西也加以肯定和宣揚,認為自己所關心的是“中國哲學”的整體,而不是儒家一家的的傳統(tǒng)及其前途與重建。他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對儒學進行研究,認為孔子是以“仁”為中心,深切關注整個人類的福祉,孜孜不倦地探求自己內在和外在生命意義與真理;孔子以一種自我修養(yǎng)及精神成長的內在歷程,給現代人提供了一種理想的形式和發(fā)展并完成人的心靈與精神之具體范例。成中英對宋明理學也有一定的研究,他綜合孔子、二程、朱熹的哲學,認為儒家思想的基本命題是理知即良知,良知即理知,知識與道德二者互為基礎,這是中國哲學獨有的智慧,這一智慧可以解救西方理性主義在現代社會中所遇到的困境,從而使人類文明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fā)展。成中英對中國哲學如何落實到現實社會中去的思考,主要在管理哲學的方面有一定論述,以為中國哲學能夠應用到現代管理科學中去。成中英的著作主要有:《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知識與價值》、《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世紀之交的抉擇》等:另有英文著作《歸納理論》、《心物同一問題》、《戴震〈原善〉研究》等。《本體與詮釋》已出版了兩輯,現在第三輯也即將出版。第一輯定名為《本體與詮釋》。第二輯定名為《本體詮釋學》。本輯則定名為《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本輯原擬集中在中國經典的詮釋論題的討論,但因目前學界對詮釋的本體與方法的討論似尚未成熟,應存在著寬廣的理論探索空間,因而再加強中西對本體與詮釋理論的認識,必能更進一步地帶動學者對目前中西詮釋理論的興趣,也更能裨益中國詮釋學的深度與更大幅度的發(fā)展,自然也將促進學者對“本體詮釋學”(Onto-Hermeneutics)與“哲學詮釋學”(PhilosophicalHermeneutics)的比較認識及其對重建中國哲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學的相關性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