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讀罷冬山的《人生苦旅》,除多了幾分沉重外,更重要的是啟發(fā)了我的思考,或者說,這思考就是我對《人生苦旅》這一文本的一種解讀。生死相對待,無生亦無死,倒過來說,無死亦無生。正如始終相對待,無始無終,無終無始。因此,人們常說不可有始無終,而應善始善終。對于生死也是這樣。盡管人們忌諱死、畏懼死,甚至還有“好死不如賴活”的說法,但“人生自古誰無死”?既然生著走來,也就必然死著回去。因此,正確的態(tài)度是不要忌諱死,而要坦然面對,就像坦然面對生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樹立正確的“人死觀”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同樣重要。這樣才會把生和死都當前“喜事”對待,只是感情色彩有所不同罷了。民間謂之紅白喜事,只因都是辯證法的勝利。也只有這樣,才會愛生而不諱死,貪生而不怕死,生命既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有一個良好的結局,所謂好來好去,善始善終?!度松嗦谩匪枋觥⑻接懙乃?,只是死的一種形式——自殺,也只是自殺這種死亡中的一個群體、一個階層——名人精英之自殺。何謂自殺?《自殺論》作者埃米爾·迪爾凱姆下的定義是:“人們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殺?!遍L期以來,中國文化就有一種貴生忌死的傳統,對自殺更是持否定態(tài)度。后來有人把這種否定提升到政治高度,這就更使人忌言自殺。親人、友人中如有人死于自殺,會被視為極不光彩而極欲隱瞞之。其實,這是認識自殺的一個誤區(qū)。古今中外,死于自殺者既不乏名人,也不乏高人。屈原沉江,天華蹈海,可謂死于大義,死得悲壯;就是老舍、上官云珠等文化、藝術精英含冤含憤而自殺,也是源于對“文化大革命”的憤懣與反抗,可謂死于“士可殺而不辱”的節(jié)氣。當然,自殺者中也確有因犯下錯誤、甚至罪過而深為負罪感、負疚感困撓,最終以自殺以謝之天下者。即便于此,也應該理解其內心的省悟,也應該欽佩其以死謝罪的勇敢和決心。當然,對那些惡貫滿盈、犯下累累罪行而十惡不赦,最終以自殺逃避懲罰者則另當別論。葛德文說,“結束自己生命的力量是我們許多天賦能力之一”,孟德斯鳩更是質問:“我受到痛苦、貧困、蔑視等沉重壓迫的時候,為什么別人不讓我結束我的苦難,而殘忍地剝奪了我手中的救藥?……上天給我生命,這是一種恩惠;但當生命已不成其為恩惠時,我可以將其退還,因既不存,果亦當廢?!币眠@樣的話并不說明要歌頌、贊揚自殺,而旨在表明人類認識自殺還有這樣的視角,這樣的思維,這樣的觀點。更何況自殺者走向自殺的途徑千差萬別:有人死于義,有人死于仁,有人死于節(jié);有人死于榮,有人死于辱,有人死于困;有人死于己,有人死于人,有人死于物;有人死于身,有人死于心,有人死于情……這里的義、仁、節(jié)、榮、辱、困、己、人、物、身、心、情也只能是一個大致的說法,可能的推測。總之,對自殺這一伴隨人類而產生、且自殺率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而增高的社會現象,不可輕言譴責,簡作褒貶。人為什么會自殺?眾多的研究表明,社會的客觀的原因不可忽視,主觀的心理的原因同樣重要。中世紀著名醫(yī)生伊本·辛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兩只公羊系在同一個地方,給以同樣的食物,可是讓其中一只公羊經常可以看到惡狼就在身邊窺視,從而使得這只羊終日提心吊膽、驚恐萬狀,神經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這樣過不了多久,這只羊就死了,而另一只沒有見到惡狼的羊卻活得很好。動物之死與人之死當然不是一回事,而此狼邊之羊的死也與自殺有別,但這個實驗對于探討生死與環(huán)境的關系卻是十分有意義的。顯然,正是因為有狼的存在、窺視,才引起了羊的神經高度緊張;而正是羊的神經高度緊張,才直接導致了羊的迅速死亡。身邊有狼窺視,這是羊直接面對的生存環(huán)境,一種恐懼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正是生存環(huán)境的可怕、惡劣,導致了羊的生存狀態(tài)的恐怖。惡劣,引起了羊的神經高度緊張,最終導致了羊的死亡。這里的惡劣的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的精神緊張,都是羊致死的原因;而且是客觀的原因與主觀的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片面強調某一個方面都是不恰當的。但對于不同的個體而言,主客觀原因的重要程度、所起作用大小卻是不一樣的;甚至可以說,更多的時候,主觀的心理的原因更為重要、直接。因為面對同樣的客觀環(huán)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脫離苦海。這里,個體的心理差異就直接導致了選擇的不同??傊鎸ιc死如此重大抉擇,之所以有人棄生就死,肯定是有原因的;原因肯定也是復雜的,成因的過程也是漫長的,對此不可簡單抽象推斷。以世界之大,物事之繁,你我能成為人而來到世間,實是大幸。何況人生有限,即使活滿百歲,也不過構成自然社會無限中一個緲小而短暫的瞬間;并且只此一回,沒有來世。因此,珍愛生命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能,也是延續(xù)人類無限的責任。盡管“結束自己生命的力量是我們許多天賦能力之一”,但從生命的本義上說,任何人都沒有濫用這種能力的權力。盡管每一個自殺的人都有著他自殺的充分理由,都有著他認為只有以死才能擺脫的煩惱,但看看自殺者留給親人、他人、后人的無限悲傷,不可療冶的苦痛、無法彌補的損失,個人的一走了之、一死解脫便顯現出了某種忽視他人生命的漫不經心,并有帶給他人生命不可解脫和無以了之的傷痛。珍愛生命就要為生命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大而言之,社會的富強安寧、文明進步,是生命生存的良好大環(huán)境。這既有賴于社會每個成員的努力,但更依賴社會度制完善和執(zhí)政當局的英明。家庭、單位、親人、同事、朋友更是生命時刻面對的直接環(huán)境。多一點溝通、多點理解,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關愛,多一點與人為善、多一點和諧溫馨,這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企盼需要的。我們都有責任去創(chuàng)造適宜生命生長的直接環(huán)境、現實氣候。珍愛生命更要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心態(tài)。實踐證明,自閉、過敏、多疑、抑郁、變態(tài)是導致自殺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開放者開朗,寬容者寬廣,仁者愛人,仁者壽,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心態(tài),及時調整異常的心態(tài),像關心身體健康那樣關心心理健康,人就有廣坦然面對外部世界驚濤駭浪的氣魄,就有了吸收消化人生旅途坎坷苦難的定力,真正臨危不懼,處變不驚,從容化解。東坡先生云:“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云不足以比其變?!北M管隨著人類實踐的不斷發(fā)展,人對人自身以外的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深化,人對自身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但這終將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不會有終極,不會有最后的謎底。因為人類一旦窮盡了對自身的認識,也許就窮盡了人類自身。從這個意義上說,冬山的《人生苦旅》只是人對自身認識無限深化過程中的有限探討,但冬山能靜下心來研讀大量的書籍,搜集大量的素材,思考如此深刻的問題,寫下這幾十萬言的文字,不能不使人欽佩。冬山家中藏書逾萬,買書、讀書、寫書是其最大樂事。“有益身心書常讀,無益家國事莫為”。冬山懷勤奮心,行勤奮事,衷心祝愿勤者達,勤者康。2002年10月于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