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多協(xié)議標簽交換簡介 1
1.1 一種新的轉發(fā)模式 1
1.2 什么是MPLS 2
1.2.1 MPLS的發(fā)展歷程 3
1.2.2 MPLS的優(yōu)點 3
1.2.3 MPLS與Internet體系結構 4
1.3 小結 5
第2章 廣域(WAN)技術和MPLS 7
2.1 網絡云圖之內 7
2.1.1 電路交換和時分多路復用(TDM) 8
2.1.2 包交換和信元交換 12
2.2 第3層路由選擇 24
2.2.1 轉發(fā)部分 24
2.2.2 控制部分 25
2.2.3 轉發(fā)等價類 25
2.3 標簽交換 26
2.4 IP和ATM的集成 27
2.4.1 MPLS和傳統(tǒng)的ATM上的IP的比較 30
2.5 服務提供商所面臨的挑戰(zhàn) 31
2.6 小結 32
第3章 MPLS體系結構 35
3.1 MPLS的操作 35
3.2 MPLS節(jié)點結構 36
3.2.1 轉發(fā)平面 37
3.2.2 控制平面 40
3.3 MPLS組件 42
3.3.1 標簽交換路由器(LSR) 42
3.3.2 標簽交換路徑(LSP) 47
3.3.3 標簽分配協(xié)議(LDP) 51
3.4 MPLS中的環(huán)路生存期. 檢測和預防 53
3.4.1 路由選擇環(huán)路對MPLS的影響 54
3.4.2 MPLS中的環(huán)路控制 54
3.5 小結 58
第4章 虛擬專用網 61
4.1 虛擬專用網概述 61
4.2 面向連接的VPN 62
4.2.1 第2層面向連接的VPN 63
4.2.2 第3層面向連接的VPN 67
4.3 無連接的VPN 69
4.3.1 第3層無連接的VPN 69
4.3.2 傳統(tǒng)的IP VPN 69
4.3.3 MPLS VPN 70
4.4 VPN技術的比較 71
4.5 MPLS VPN的優(yōu)勢 72
4.5.1 可擴展性 72
4.5.2 安全性 72
4.5.3 VPN創(chuàng)建的方便性 72
4.5.4 靈活的尋址 73
4.5.5 基于標準 73
4.5.6 靈活的體系結構 73
4.5.7 端到端的優(yōu)先級服務 73
4.5.8 融合 73
4.5.9 流量工程 73
4.5.10 集中化的服務 74
4.5.11 綜合的服務等級(CoS)支持 74
4.5.12 遷移 74
4.5.13 通過CSM的集中化管理和配置 74
4.6 小結 74
第5章 基于數(shù)據包的 MPLS VPN 77
5.1 MPLS VPN的操作 78
5.1.1 VPN路由選擇和轉發(fā) 79
5.1.2 VPN路由目標共用體 80
5.1.3 VPN路由選擇信息的發(fā)布 80
5.1.4 MPLS轉發(fā) 81
5.1.5 配置基于路由器的MPLS VPN 82
5.2 驗證VPN的操作 91
5.3 MPLS VPN設計和實現(xiàn)的案例學習 91
5.3.1 提供商路由器配置 93
5.3.2 提供商和用戶路由器配置 97
5.4 BGP路由反射器 113
5.5 自治系統(tǒng)間的MPLS VPN 115
5.5.1 自治系統(tǒng)間的MPLS VPN的體系結構 116
5.6 Carrier-over-Carrier MPLS VPN 131
5.6.1 為用戶運營商(ISP)提供骨干網 132
5.6.2 為用戶運營商(MPLS VPN服務提供商)提供骨干網 133
5.7 MPLS VPN上的Internet接入 133
5.7.1 通過外部ISP的Internet連接 134
5.7.2 使用靜態(tài)默認路由的Internet連接 135
5.7.3 使用BGP會話的Internet連接 137
5.8 使用HSRP實現(xiàn)MPLS冗余備份 140
5.9 Trace Route的增強功能 141
5.10 使用Cisco VPN解決方案中心進行MPLS VPN管理 142
5.10.1 Cisco VPN解決方案中心的優(yōu)點 143
5.10.2 Cisco VPNSC的關鍵功能 144
5.11 小結 145
第6章 基于ATM的MPLS VPN 149
6.1 基于ATM的MPLS VPN的介紹 150
6.2 MPLS和標簽交換的術語 151
6.3 在ATM上基于數(shù)據包的MPLS 153
6.4 基于ATM的MPLS 153
6.4.1 轉發(fā)部分 154
6.4.2 控制部分 155
6.5 信元的交錯操作 156
6.6 VC合并 157
6.7 標簽虛電路(Label Virtual Circuit, LVC) 158
6.7.1 信令標簽虛電路 159
6.7.2 普通標簽虛電路 159
6.8 標簽交換控制器(Label Switch Controller, LSC) 159
6.8.1 標簽交換控制器的實現(xiàn) 160
6.8.2 LSC對交換機的控制 161
6.9 虛交換接口(Virtual Switch Interface, VSI) 162
6.10 IP+ATM 163
6.10.1 IP+ATM交換機的結構 164
6.10.2 IP+ATM網絡 166
6.11 ATM VPN上的基于包的MPLS 167
6.12 ATM VPN上基于包的MPLS案例學習 168
6.13 基于ATM的MPLS VPN 174
6.14 基于ATM的MPLS VPN的案例學習 189
6.14.1 提供者邊緣的配置 190
6.14.2 標簽交換機控制器配置(LSC) 193
6.14.3 BPX交換機配置 196
6.15 小結 202
第7章 MPLS 流量工程 205
7.1 因特網上流量工程的必要性 206
7.2 通過度量控制(Metric Manipulation) 進行不等價負載均衡 207
7.2.1 OSPF不等價負載均衡 208
7.2.2 EIGRP不等價負載均衡 209
7.2.3 度量控制和MPLS流量工程的比較 210
7.3 MPLS流量工程的優(yōu)點 210
7.4 MPLS流量工程的要素 211
7.4.1 LSP隧道 211
7.4.2 基于約束的路由選擇信息的發(fā)布 211
7.4.3 將流量指派到隧道 213
7.4.4 重路由選擇 213
7.5 MPLS流量工程的配置 215
7.5.1 為支持MPLS TE 隧道配置設備 215
7.5.2 為支持RSVP 信令和IGP Flooding配置接口 215
7.5.3 配置MPLS隧道 216
7.5.4 顯式路徑配置 216
7.5.5 為IGP使用配置MPLS TE 隧道 217
7.5.6 為MPLS TE配置IS-IS 217
7.5.7 為MPLS TE配置OSPF 219
7.5.8 配置MPLS隧道不等價負載均衡 219
7.5.9 驗證MPLS流量工程操作 220
7.6 MPLS流量工程網絡(IS-IS)的配置案例學習 224
7.6.1 R1流量工程策略 224
7.6.2 R1 配置(IS-IS) 225
7.6.3 R3流量工程策略 227
7.6.4 R3配置(IS-IS) 228
7.6.5 R8流量工程策略 229
7.6.6 R8配置(IS-IS) 231
7.6.7 R2配置(IS-IS) 234
7.6.8 R4配置(IS-IS) 236
7.6.9 R5配置(IS-IS) 238
7.6.10 R6配置(IS-IS) 239
7.6.11 R7配置(IS-IS) 241
7.7 MPLS流量工程網絡(OSPF)的配置案例學習 243
7.7.1 R1配置(OSPF) 243
7.7.2 R3配置(OSPF) 245
7.7.3 R8配置(OSPF) 246
7.8 小結 249
第8章 MPLS服務質量 253
8.1 服務質量 254
8.2 綜合服務 255
8.2.1 IntServ服務類別 255
8.2.2 RSVP 256
8.2.3 IntServ的MPLS 實現(xiàn) 257
8.3 IP優(yōu)先級 259
8.4 區(qū)分服務 260
8.4.1 每跳行為(PHB) 260
8.4.2 區(qū)分服務體系結構 262
8.4.3 DiffServ機制 263
8.4.4 PHB實施 264
8.5 模塊化QoS CLI 264
8.6 DiffServ的MPLS 實現(xiàn) 265
8.7 MPLS VPN對QoS 的支持 267
8.7.1 MPLS VPN QoS管道模型 267
8.7.2 MPLS VPN QoS軟管模型 269
8.8 MPLS QoS 的實現(xiàn) 270
8.8.1 MPLS實驗字段 271
8.8.2 數(shù)據包優(yōu)先級 271
8.8.3 入口PE路由器配置 271
8.9 為MPLS VPN配置QoS 271
8.9.1 流量類別配置 272
8.9.2 服務策略配置 273
8.9.3 配置服務策略以附加到一個接口 275
8.9.4 驗證模塊化QoS CLI 配置 276
8.9.5 入口路由器的CAR配置 276
8.10 MPLS QoS 案例學習 278
8.10.1 步驟一:創(chuàng)建流量類別 278
8.10.2 步驟二:創(chuàng)建服務策略并且把它們和流量類別相關聯(lián) 281
8.10.3 步驟三:把服務策略附加到輸入接口 284
8.11 小結 286
第9章 MPLS設計和遷移 289
9.1 MPLS VPN 設計和拓撲結構 290
9.1.1 基于數(shù)據包的MPLS VPN 290
9.1.2 基于ATM的MPLS VPN 290
9.1.3 混合ATM和基于數(shù)據包的MPLS VPN 292
9.2 將MPLS遷入ATM網絡 292
9.3 ATM MPLS 設計標準 296
9.3.1 選擇ATM邊緣LSR 設計標準 296
9.3.2 選擇ATM LSR 設計標準 296
9.4 設計MPLS網絡 296
9.4.1 PoP 設計 297
9.4.2 確定MPLS 骨干鏈路的規(guī)模 300
9.4.3 第3層路由選擇設計 306
9.4.4 確定MPLS LVC的規(guī)?!?08
9.4.5 對演進網的精調 316
9.5 MPLS設計其他考慮事項 317
9.5.1 Internet路由選擇表 317
9.5.2 流量工程約束 317
9.5.3 虛路徑隧道約束 317
9.5.4 LVC耗盡 317
9.6 小結 318
第10章 高級MPLS體系結構 321
10.1 光網絡 322
10.2 光傳送網絡元素 325
10.2.1 光放大器 325
10.2.2 波長轉換器 325
10.2.3 光分插復用器(OADM) 326
10.2.4 光交叉連接 326
10.2.5 光網關 326
10.3 多協(xié)議λ交換 326
10.4 光UNI 328
10.5 統(tǒng)一控制平面 329
10.5.1 UCP管理和控制體系結構 330
10.5.2 UCP覆蓋模型 331
10.5.3 UCP對等模型 332
10.5.4 部署選項 332
10.6 小結 336
附錄A MPLS命令參考 339
附錄B MPLS設備設計規(guī)范 349
附錄C MPLS術語表 355
附錄D MPLS參考文獻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