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緒論
1.1 地球科學的研究框架
1.2 當代地球科學的研究領域
1.3 地球系統(tǒng)探測原理與新技術
第二章 宇宙框架
2.1 哲學的宇宙觀與科學的宇宙學
2.2 宇宙的創(chuàng)生
2.3 哈勃的發(fā)現——宇宙在膨脹
2.4 2.7K宇宙背景輻射
2.5 宇宙的終結
2.6 關于宇宙的猜想
第三章 太陽系
3.1 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說
3.2 第谷與開普勒對行星運行軌道的貢獻
3.3 提丟斯——波德定則與行星發(fā)現
3.4 太陽系的基本事實
3.5 太陽系起源假說及其發(fā)展
第四章 地球的物質基礎
4.1 地球的化學組成
4.2 礦物
4.3 寶石、玉石、礦石和礦床
4.4 巖石
第五章 地球歷史的時間坐標
5.1 地球年齡的早期估算
5.2 確定地層的瓣老序列
5.3 地質年代表
5.4 同位素地質年代學方法
5.5 其他定年方法概述
第六章 固體地球的物理性質與結構
6.1 證明地球
6.2 從空間看地球
6.3 丈量地球
6.4 軌道、計時與歷法
6.5 地球的重力
6.6 地球內部的放射性
6.7 地球的溫度
6.8 地球的磁性
6.9 地球的電性
6.10 地球的彈性
6.11 地球的結構
第七章 地球的內動力活動
7.1 滄海桑田——構造運動
7.2 巖漿作用
7.3 變質作用
7.4 地震
第八章 巖石圈的活動模式
8.1 槽臺學說
8.2 多旋回說
8.3 地質力學
8.4 地洼與殼體
8.5 大陸漂移假說
8.6 海底擴張說
8.7 板塊構造
第九章 土壤圈與風化作用
9.1 土壤的基本概念
9.2 土壤是風化作用的產物
9.3 土壤是生物物理化學體系
9.4 土壤圈和虧損
9.5 土壤圈持續(xù)的可能性
第十章 地球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及人與自然
10.1 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相互關系
10.2 地質災害
10.3 人類的工程地質作用
10.4 礦產資源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十一章 南北極概述
第十二章 南極冰蓋
第十三章 南極地質
第十四章 南極無冰區(qū)
第十五章 人類活動對南極環(huán)境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