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題目并不特別與一個老說法相關,根據這種說法,馬克思的思想造型,是那種依靠元話語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學敘事”,或主流敘事,啟蒙思想是它的動因之一,而對“啟蒙”的各種描述歸結起來——很概括地說,但并非不準確——就是以“人”為中心,從“人”出發(fā)的觀念,亦即一種從“人的本質’(等于一種絕對),因而也就是從所謂“大寫的人”開始的觀念。馬克思則揭示了感性活動與人的原初的同一,并提出了經濟學與哲學相統(tǒng)一的任務,這種統(tǒng)一導致人和人的將來的新觀念,導致在其歷史性中揚棄哲學的思辨,使其與現(xiàn)實的人的生活一致起來。馬克思不再把自己并列于傳統(tǒng)的“理論家和哲學家”,他要從思辨終止的地方開始,從做一個普通的人去面對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開始,不再要“大寫的真理”(形而上學的、上帝之言的)。當然,他也并不僅僅鐘情于“小寫的真理”(科學的)。恰恰和從天國降到人間的德國哲學相反,馬克思的思想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馬克思“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想像出來的人出發(fā),去理解有血肉的人”。他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發(fā)射和反響的發(fā)展”。張文喜,1961年生,浙江東陽人,2002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杭州商學院教授。代表論著有《自我的建構與解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自我及其他者》(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本書在基于批判精神的多維度地對馬克思的解析旨趣中,把問題意識定位于馬克思的“人觀”,使之與啟蒙運動的人性觀念聯(lián)系,一直是馬克思之后對馬克思詮釋的若隱若顯的思想動機,大寫的“人’,是啟蒙時代的思想基礎,乍看起來,馬克思論“大寫的人”延續(xù)著所謂啟蒙運動留下的“人類解放’’的神話,可是,馬克思本人的思想語法卻不允許放任這樣一種從“人”或“人性”出發(fā)的理論邏輯。因此,本書正是在這樣一種理論緊張中,面對新的知識條件及其后現(xiàn)代對“大寫的人”之徹底的懷疑主義和冷漠姿態(tài),去重新檢討那個已經退隱到現(xiàn)代知識背后的燙手問題:人是什么?不過,這種檢討的目的,并不在于相類于人本主義那樣無出路地顯示“人”的觀念的標準范域,而在于勾畫一種批判的立場。讀者對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黨政企業(yè)領導干部,大中專院校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