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女性痛苦的心理破繭歷程,一位妻子和母親發(fā)自靈魂最深處的生命吶喊!這本書可能不是為你特意創(chuàng)作的,但不同的讀者都能從中找開自己的影子和收獲。感悟自我:人應當學會接納自己,看重自己身上那些最貴重的品質,要把不完美之處當成是成長的機會,而絕不僅僅只是性格上的瑕疵。感悟事業(yè):有些事本身并不難,而是做這些事的人,把它們想得很難。其實中蛤突破第一步,事情往往就變得簡單了。感悟人生:能否看清世界,把握幸福,其實并不在于常識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年齡的大小,而在于他能否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感悟性別:我們應該愉快地接受我們的性別,因為性別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我們無權選擇做男人還是做女人,但是我們有責任把自己的角色演好。感悟愛情:那些把愛弄得異常隆重的人,一定是還沒有真正地相愛:因為沒有愛的時候,你才會要求他很多,而且永遠也無法滿足,可一旦心中擁有了對他的愛,你就什么都不在乎了。感悟婚姻:人們常把婚姻比喻成圍城、枷鎖、墳墓,比喻成一頂帽子、一雙鞋子……其實在我看來,婚姻更像是一雙筷子,它使雙方互相依偎,形影不離,嘗盡人生百味,經歷歲月風雨。感悟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個非常溫柔的陷阱,它是那些過度庇護孩子的父母們親手挖掘的。掉在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一個簡·愛似的女孩,童年的寄養(yǎng)生活,給她帶來了嚴重的問題,這種痛苦長斯困擾著她,直到她成為一個母親,才第一次直面自己的心理困厄,并開始了一段鳳凰涅般的再生過程。在她個人成功自救之后,一種悟道者的覺悟與悲憫又促使她去關懷更多的仍處在不幸中的人們,為了這一追求。她孤身闖蕩北京,遍嘗生活的酸甜苦辣,面對一個個無助的母親和無辜的孩子,她發(fā)出了泣血的吶喊……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密深刻地解剖著自己,在如泣如訴的反思中展示了一個問題女性的習靈破繭歷程。其尖銳細膩的感悟,獨具風姿的語言,自傳體敘事風格,讓本書在真實而生動地再現其靈魂掙扎的同時,也隨之飄散出一縷縷特別的心靈清香,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到一個女性最動人最隱秘的心理暗角,去一同感悟人生、事業(yè)、孩子、婚姻與愛情……作者簡介:蘇菁,女,1968年生,祖籍廣東,后隨父母遷入廣西,曾經患有嚴重的心理問題,自己醫(yī)沼自己20多年,終于在做母親的過程中走出心靈困境。2002年辭職來到北京,從心理咨詢入手開始了對家庭與社會命運的探索……主編簡介:王東華,男,1963年6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華東交通大學生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其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專題《新大學人》(40萬文字),為‘93深圳(中國)優(yōu)秀致力人類文化啟蒙的另一教育專著《發(fā)與母親》(80萬字),1999年一經推出,即在社會產生廣泛影響。其主編及編著的《我們是這樣教育孩子的》《超薄學習》,2001年及2003年分別被選作為全國婦聯“世紀父母讀書活動”和“學習型家庭讀書活動”用書。由于其在母親教育研究及普方面的突出成績,2000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助西愛心大使”稱號,2001年入選《中國青年》“可能影響21世紀是中國的100位青年人物”。目錄:序前言上篇我的第二次成長第一章處于困頓中的我第二章開始反思的我第三章我和丈夫的情感故事第四章拯救婚姻第五章我和孩子一起成長、第六章成功的體驗中篇人生的抉擇第七章人生抉擇的理由第八章家人的態(tài)度第九章初到北京第十章感受北京第十一章接觸心理咨詢機構第十二章心理危機背后的故事第十三章愛是永恒的主題第十四章難舍親情第十五章知難而退第十六章感悟北京大釗課程第十七章關注現代家庭第十八章進退兩難第十九章我已經沒有理由放棄下篇我找到了“母親”第二十章母親教育是我無悔的選擇第二十一章再堅持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