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1617-1700年),字種玉,號石頑。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博貫儒業(yè),專業(yè)醫(yī)藥之書。璐著述甚富,立論平實,不立新異。今存《張氏醫(yī)通》、《傷寒纘論》、《傷寒緒論》、《千金方衍義》、《本草逢原》、《診宗三昧》等書?!夺t(yī)通祖書》采集了大量的經方、時方,并按祖方分類方劑。每一類方劑,先列祖方,如桂枝湯,后述由祖方化裁而成的經方、時方,權稱為“子方”如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陽旦湯、陰旦湯等。子方一般含有祖方中的主要藥物及某一功用,如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陽旦湯、陰旦湯等,均含有桂枝湯祖方之桂枝、芍藥,通過藥物或劑量增減,使桂湯解肌發(fā)汗、調和營衛(wèi)、溫經通脈、溫中緩急等功用的某一方面得到加強,甚至產生新的功能,擴大適用范圍。如小建中湯系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由此加強了緩急補中之力,成為寒熱腹痛里急之專方。桂枝湯加黃芪、膠飴后,固表和營之力加強,故黃芪建中湯擅治虛勞感寒,發(fā)熱自汗。桂枝湯解肌發(fā)汗而偏辛溫,加黃芩清熱,合奏辛涼發(fā)散之功,陽旦湯由此而具備“主治溫脈浮、發(fā)熱、項強、頭痛”之功,從而擴大了桂枝湯適用范圍。若外熱內寒,于陽旦湯中加干姜溫中而成陰旦湯,便能疏表溫里。正如徐靈胎在《傷寒類方》序中所說:“蓋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知其一定之治,隨其病之千變萬化而不越。”《醫(yī)通祖方》通過以方類證,以方析證,示人以辨證治之法,嘉惠后學,值得研讀。書中有些方劑分類欠妥。如桂枝湯只取桂枝、甘草,加茯苓、白術,成為苓桂術甘湯,后者通陽化飲,無論從功用還是主藥看,均不宜置于桂枝湯類。白璧微瑕,讀者明鑒。其《醫(yī)通祖方》抄本現存于上海圖書館和上海中醫(yī)大學圖書館,今以后者所藏為據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