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zhèn)祖父的家里。祖父名玉文,字圣征,有三個兒子,我的父親行二,名臺異,學樹侯。伯父名云異,字鶴亭。父親后來成了清光緒戊戌科進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祖父教育下,我們這一家就成為當地的書香之家,進入了“耕讀傳家”的行列。古之作者,于其主要著作完成之后,每別作一篇,述先世,敘經歷,發(fā)凡例,明指意,附于書尾,如《史記》之《太史公自序》,《漢書》之《敘傳》,《論衡》之《自紀》,皆其例也。其意蓋欲使后之讀其書者,知其人,論其世,更易知其書短長之所在,得失之所由。傳統體例,有足多者。 本書所及之時代,起自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迄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為中國歷史急劇發(fā)展之時代,其波瀾之壯闊,變化之奇詭,為前史所未有。書于其間,憶往思,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都凡四部分:曰“社會”,志環(huán)境也;曰“哲學”,明專業(yè)也;曰“大學”,論教育也;曰“展??,申信心也。长稙┗同,旧日小藢б所谓沃x凹闖ぃ藁凹炊獺幣病^裰衫弧白孕頡?。非一蕶┊袧}擻嘁鄖爸髦芐蛞?。蕵樊知人论署仮知我诅U藝擼怨劾姥傘? “三松堂”者,北京大學燕南園之一眷屬宿舍也,余家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動亂殆將逐出,幸而得免。庭中有三松,撫而盤桓,較淵明猶多其二焉。余女宗璞,隨寓此舍,嘗名之曰“風廬”,謂余曰:已名之為風廬矣,何不即題此書為風廬自序?余以為昔人所謂某堂某廬者,皆所以寄意耳,或以松,或以風,各寄所寄可也。宗璞然之。 書中所記,有歷歷在目、宛如昨日者,而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余亦屆耄耋,耳目喪其聰明,為書幾不成字。除四、五、六章外,皆余所口述,原清華大學哲學系涂生又光筆受之,于書之完成,其功宏矣,書此志謝。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哲學家。河南省唐河縣人。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191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貒髿v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和教授、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解放后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作有《中國哲學史》《新理學》《新知言》《新原道》《新原人》《新世訓》《新事論》等。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河南唐河人。民國七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民國十三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民國十二年起歷任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廣東大學哲學系教授,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秘書長、哲學系教授兼教務長、文學院院長。民國三十七年后,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代主席、校務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四九年后,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緇崢蒲Р課?。恐小吨袊軐W史》、《新理學》、《新事論》、《新事訓》、《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新篇》。本書是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學林春秋的自述傳記。歷盡百年滄桑之后,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tài)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歷,同時也展現了作者面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tài),以及同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全書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分別敘述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學術成長、求學教學過程以及對“舊邦新命”的殷切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