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經歷能成為決定一切的資產,那么心靈反倒成了無足輕重的陪襯。問題不在于你都經歷過了什么,而在于你能從中悟到幾多。心靈的歷程決不等于客觀的歷史,更何況人在生活中又不是一個被動的載體,而是在感受和生活著。然而,恰恰是“春風得意”,常使人忘卻在藝術世界之外還有個人文世俗社會。在這個意義上,沒有誰能在“春風得意”時真正認識生活。當我們正視或展示個人原始欲望和本能的時候,千萬別忘了站在人的立場,千萬別忘了我們還有思想“這一說”。鼐康,男,1957年生于北京,1981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發(fā)表過小說、散文、劇本、報告文學等若干。鼐康是個筆名,也是真名的諧音。鼐字的本義在《辭?!分惺恰按蠖Α钡囊馑?,在這里卻僅和作者名字的某個讀音相似,與“大”和“鼎”毫無干系。倒是作者的經歷有些曲折;插過隊,當過工作,上大學讀的工科,畢業(yè)后干了幾年工程施工,卻又跳槽當過記者、編輯及其它若干種行當。1991年起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至今。在今天這樣一個日益多元化、自由化和現(xiàn)代化的時代里,影視文化和網絡文化似乎正成為一種超凡的力量愈來愈廣泛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對于青年人而言,我們甚至可以從他們流行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的變化方面,捕捉到一些當代中外影視文化熏陶的烙印。因此,影視文化往往被我們現(xiàn)代人納入到流行(時尚)文化的范疇.但是流行的卻并不總是美好的——盡管我們常常更愿意陶醉在影視文化的美好夢境里。 本書顯然不是一本陶醉美好夢境的書,而更像是一塊為專門打碎中國當代影視文化夢境而造的“磚頭”?;蛟S稱作“玉石”也無不可,所謂“拋磚引玉”,其實很多時候拋出的“磚”本來就已經是“璞玉”了。相信借助本書可以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到年輕的、充滿活力的、備受國人注目的中國當代影視文化的一些發(fā)展軌跡,以及她的種種可愛和不可愛之處,尤其是不可愛之處;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本書與作者一同分享他對于中國當代影視文化多年的辛福抑或痛苦的觀察、思考和體驗。這便是本書的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