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佛教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上下)

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上下)

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上下)

定 價:¥49.80

作 者: (釋)日慧法師著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叢編項:
標(biāo) 簽: 佛教

ISBN: 9787801236104 出版時間: 2004-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722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對佛教四大部宗——中觀宗、唯識宗(此二宗為大乘)、經(jīng)部宗、毗婆沙宗(此二宗為小乘)各宗宗義做深入的講解,可以幫助學(xué)人對佛法的整體體系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rèn)識。不失為一本深入全面學(xué)習(xí)佛法的好書。 【圖書介紹】 這部《宗義》,是我為從學(xué)者邊講邊撰而成的?!蹲诹x》的綱要及其架構(gòu),例言中已詳述了它的根據(jù);宗派只以內(nèi)宗或佛教四部宗為限,在導(dǎo)論里也有明確的解釋。愿讀者對這部書的例言和導(dǎo)論,給予多一分的留意! 講這一課程,不可能將各宗的宗義和盤托出,只能提綱挈領(lǐng)地述其要點,這也是先編綱要,然后據(jù)以講釋的原因。綱要雖然簡單,講釋則不能太過粗略,更不能隨己意狂言瞽說,要善用可靠的各宗善本譯典之所說義而講說之。如用《俱舍論》講說毗婆沙宗義,便應(yīng)謹(jǐn)慎,不可混入論主所許的經(jīng)部義——藏傳佛教寶無畏大師撰的《宗義寶蔓》便有過這種闕失,我也犯過。寶無畏之失,乃因文獻(xiàn)之不足,我則是疏讀《順正理論》。所以,我越來越覺得講宗義不是一件易事! 然則,我當(dāng)初為什么要挑講這個難題,自找麻煩呢?我覺得要了解佛法的整體體系,舍此,很難窺其輪廓。藏文傳譯過來的寶無畏《宗義》,對每一宗派的定義(性相)差別(流派)和因、道、果的敘述,都有條不紊,使讀者輕易地可以分別其理路:知道小乘教義為什么才能得阿羅漢果和得阿羅漢果之因、修阿羅漢果之道;知道大乘教義,因是成佛之因,道是成佛之道,果是成佛之果。宗派之間,說理雖有不同,且有互不兼容之諍,而其理所通達(dá)之路及所成就之果,則不能不同。又,佛法說緣起,我們應(yīng)知各宗派對緣起的不同看法,如何修緣起?如何悟入緣起?佛法說無我,我們應(yīng)知道各宗派對無我的看法,及如何修習(xí)無我?如何覺悟無我?……像這些重要問題,在各宗宗義中都有明確的敘述,本《宗義》的綱要就是依它撰寫的,此外,在《導(dǎo)論》中還作了綜合比較的說明。因此,我認(rèn)為從四大部派的宗義中,不但可以得窺各宗大義,還可以掌握到全體佛法大義,既不至落入“望洋興嘆”的感慨,更不會被盜用佛語胡謅亂湊的騙子所騙,或被怪力亂神所惑。 讀《宗義》的困難也不是沒有,如果一個人連佛法的最基本認(rèn)識都不夠,那是不行的。至少應(yīng)該讀一些正確性的概論讀物,讀時也須好好思惟,否則,也還是不容易的! 自其大者而言,佛法總不外乎戒、定、慧之三學(xué),《宗義》則以慧學(xué)——尤其是見——為主題,戒、定惟泛攝在其內(nèi),這自然是不想多生枝節(jié)使主題晦而不顯。并不是忽視二者;蓋戒是道之基,定是道所依,豈容忽視! 我國古德所立的律宗,嚴(yán)格講來,不能獨立成宗,因為它不能包含因、道、果的次第。禪宗是中觀修般若波羅蜜的行門之一,故所謂“禪”是“般若”的異名,不是禪定之義。密宗雖有若干支派,其修道立說亦各異,但其因、道、果之見,亦不能不取大乘二部宗中之一部。持名念佛的凈土宗,亦屬中觀系的行法之一,不過,圣龍樹撰的《十住論》中說那是佛為怯懦眾生說的,這話便很值得玩索了。俱舍及成實都是經(jīng)部宗的支流,本《宗義》的經(jīng)部宗,幾乎是以這二宗為主而說的。唯識宗是四大部宗之一,自不必論。天臺、三論、華嚴(yán)三宗,是我國天臺、吉藏、賢首三大師自創(chuàng),以其未依佛的三時教(即《阿含》四諦、無相《般若》、善辨《深密》三法輪),不合四部宗義的統(tǒng)緒,除作別論之外,是無法納入四大部派之內(nèi)的。像這種特殊問題,在這里也應(yīng)當(dāng)作一聲明。 當(dāng)年講完這一課程時,又順應(yīng)從學(xué)者之請,將講稿匯整成書,并欲與愛好佛法的朋友,共享一分心得,遂徑予付梓。惟本書自付梓以來,已逾十有二年,這一版已是第二修訂版,惟此學(xué)不是輕易事,必然仍有不少闕失,望碩學(xué)之士,不吝賜正為幸! 公元二OO四年歲次甲申春分日 比丘日慧序于觀自在蘭若伏心寮 【目 錄】 自 序……………………………………………(1) 例 言……………………………………………(1) 第一章 導(dǎo)論……………………………………(1) 第一節(jié) 分教立宗的由來……………………(1) 甲、漢藏兩地的不同發(fā)展…………………(1) 乙、三法輪的了不了義……………………(4) 丙、三法輪的典籍…………………………(16) 第二節(jié) 對內(nèi)外宗的辨別……………………(18) 甲、依宗不依宗之分………………………(18) 乙、明內(nèi)宗以別外宗………………………(19) 乙一、約教主教法宗見以別………………(19) 子、內(nèi)宗的教主……………………………(19) 丑、內(nèi)宗的教法……………………………(21) 寅、內(nèi)宗的宗見……………………………(22) 寅一、四法印見…………………………(22) 寅二、二無我見…………………………(29) 第一項補(bǔ)特伽羅無我……………………(29) 第二項法無我……………………………(36) 卯、決擇和誠言…………………………(41) 乙二、約見修行果以別…………………(41) 子、總說…………………………………(41) 丑、別說…………………………………(42) 丑一、由修對治別………………………(42) 丑二、由行所住別………………………(43) 丑三、由所取果別………………………(44) 乙三、依宗的特征——歸依……………(46) 第三節(jié) 略舉外道二宗……………………(47) 第二章 正釋四大部派宗義…………………(48) 第一節(jié) 小乘二部宗………………………(48) 第一毗婆沙宗……………………………(48) 甲、立宗…………………………………(48) 甲一、性相………………………………(48) 甲二、釋名………………………………(54) 甲三、差別………………………………(58) 乙、宗見…………………………………(64) 乙一、因上見……………………………(64) 子、境…………………………………(64) 子一、依二種事觀察………………(64) 子二、依二種諦觀察………………(72) 丑、有境………………………………(78) 丑一、總說…………………………(78) 丑二、補(bǔ)特伽羅有境………………(80) 一、補(bǔ)特伽羅的建立………………(80) 二、補(bǔ)特伽羅有境義………………(81) (一)廣義說…………………………(81) (二)狹義說…………………………(82) 丑三、六內(nèi)處有境…………………(83) 一、成立六內(nèi)處有境………………(84) (一)成立意為有境,法處為意境…(85) (二)討論……………………………(85) 1.遮六內(nèi)處為意境…………………(86) 2.遮五有色處為意境………………(86) (三)結(jié)成……………………………(87) 1.別約十色處成立境和有境………(87) 2.總約內(nèi)外六處成立境和有境……(87) 二、成立現(xiàn)量……………………(87) 三、比量…………………………(92) 四、非量…………………………(92) 丑四、能詮聲有境………………(93) 乙二、道上見…………………………(96) 子、道所緣…………………………(96) 丑、道所斷…………………………(101) 寅、道自性…………………………(107) 一、總釋道地……………………(108) 二、別釋五道……………………(112) (一)資糧道………………………(112) (二)加行道………………………(114) (三)見道…………………………(118) (四)修道…………………………(121) (五)無學(xué)道………………………(124) (六)總結(jié)…………………………(125) 乙三、果上見…………………………(126) 子、聲聞種性………………………(126) 丑、獨覺種性………………………(129) 寅、佛種性…………………………(132) 丙、法輪觀………………………………(133) 丁、三寶觀………………………………(135) 第二 經(jīng)部宗………………………………(137) 甲、立宗…………………………………(137) 甲一、性相及釋名……………………(137) 甲二、差別……………………………(139) 乙、宗見…………………………………(145) 乙一、因上見…………………………(145) 子、境…………………………………(145) 子一、二諦觀…………………………(145) 第一項 隨理行派之說………………(145) 第二項 隨教行派之說………………(150) 第一目 《俱舍論》之說……………(150) 第二日 《成實論》之說……………(151) 子二、其它不共見……………………(155) 一、不許三世實有……………………(156) 二、不許同時因果……………………(158) 三、不許蘊界處皆實有………………(158) 四、不許不相應(yīng)行實有………………(166) 五、《成實論》不立極微之說………(167) 六、許三無為非有……………………(168) 七、室利羅多的隨界論…………………(173) 八、《俱舍》的無表思說………………(176) 九、《成實》的無作業(yè)說………………(177) 丑、有境…………………………………(178) 丑一、隨教行經(jīng)部派之見………………(178) 丑二、隨理行經(jīng)部派之見………………(183) 一、補(bǔ)特伽羅之建立……………………(183) 二、識知的建立…………………………(184) (一)釋量…………………………………(184) (二)釋非量………………………………(189) (三)結(jié)說…………………………………(191) 三、能詮聲之建立………………………(194) 乙二、道上見……………………………(195) 子、道所緣………………………………(195) 丑、道所斷………………………………(200) 寅、道自性………………………………(207) 一、根本經(jīng)部派的道次第………………(207) 二、余隨教行派的道次第………………(210) 三、隨理行派的道次第…………………(217) 乙三、果上見……………………………(218) 丙、法輪觀………………………………(219) 第二節(jié) 大乘二部宗…………………………(220) 第一唯識宗…………………………………(220) 甲、立宗…………………………………(220) 甲一、性相……………………………(220) 甲二、釋名……………………………(221) 甲三、差別……………………………(223) 乙、宗見…………………………………(234) 乙一、因上見…………………………(234) 子、總說境和有境……………………(234) 一、釋識變……………………………(235) 二、釋三類識變………………………(238) (一)異熟變……………………………(239) (二)思量變……………………………(244) (三)于境了別變………………………(246) (四)結(jié)說三類識變……………………(249) 三、釋藏識流轉(zhuǎn)變……………………(251) 四、旁論異義…………………………(252) 丑、別說境……………………………(256) 丑一、述三自性………………………(256) 一、釋三自性的名義…………………(257) (一)依他起自性………………………(257) (二)圓成實自性………………………(271) (三)遍計所執(zhí)自性……………………(272) (四)結(jié)說三自性…………………(274) 二、釋三自性的層面……………(276) 三、釋三自性喻…………………(278) 丑二、三自性與中道……………(279) 丑三、三自性的假實觀…………(286) 丑四、三自性的二諦觀…………(289) 丑五、成立唯識義………………(293) 一、舉經(jīng)證成……………………(295) 二、依理證成……………………(295) 丑六、八識的假實觀……………(302) 丑七、結(jié)說境……………………(3m) 寅、別說有境………………………(308) 寅一、補(bǔ)特伽羅有境……………(308) 寅二、識有境……………………(309) 一、實相派之說…………………(310) ——特述護(hù)法論師的證 自證現(xiàn)量 二、虛相派之說…………………(313) 乙二、道上見…………………………(315) 子、略述二乘道上見………………(315) 一、二乘的共法…………………(316) 二、二乘的不共法………………(318) 丑、詳述大乘道上見………………(320) 丑一、道所緣·道所斷道自性………(320) 一、道所緣………………………(321) 二、道所斷………………………(323) (一)煩惱障………………………(323) (二)所知障………………………(324) 三、道自性………………………(327) 丑二、總論修證次第……………(328) 一、總論修證理趣………………(329) 二、別明修證次第………………(334) (一)資糧道………………………(334) (二)加行道………………………(335) (三)見道…………………………(340) (四)修道…………………………(343) (五)究竟道………………………(348) (六)修行時劫……………………(349) 三、古唯識學(xué)對二乘道的不共許………(351) 四、古今學(xué)中大乘見道的異義…………(354)五、此宗斷惑的不共規(guī)…………(366) 乙三、果上見…………………………(367) 一、涅檠建立………………………(368) (一)古學(xué)之說……………………(368) (二)今學(xué)之說……………………(369) 二、佛身建立………………………(371) 丙、乘建立……………………………(375)

作者簡介

暫缺《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上下)》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自序
例言
第一章 導(dǎo)論
第一節(jié) 分教立宗的由來
甲、漢藏兩地的不同發(fā)展
乙、三法輪的了不了義
丙、三法輪的典籍
第二節(jié) 對內(nèi)外宗的辨別
甲、依宗不依宗之分
乙、明內(nèi)宗以別外宗
乙一、約教主教法宗見以別
子、內(nèi)宗的教主
丑、內(nèi)宗的教法
寅、內(nèi)宗的宗見
寅一、四法印見
寅二、二無我見
第一項 補(bǔ)特伽羅無我
第二項 法無我
卯、決擇和誠言
乙二、約見修行果以別
子、總說
丑、別說
丑一、由修對治別
丑二、由行所住別
丑三、由所取果別
乙三、依宗的特征——歸依
第三節(jié) 略舉外道二宗
第二章 正釋四大部派宗義
第一節(jié) 小乘二部宗
第一 毗婆沙宗
第二 經(jīng)部宗
第二節(jié) 大乘二部宗
第一 唯識宗
第二 中觀宗
第三章 結(jié)論
附錄
佛教四大部派宗義綱要
重校貢噶四部宗義略說(原名四部宗見)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