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世界各國文化晚學盲言(上下冊)

晚學盲言(上下冊)

晚學盲言(上下冊)

定 價:¥56.00

作 者: 錢穆著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錢穆作品系列
標 簽: 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論

ISBN: 9787563346233 出版時間: 2004-06-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2cm 頁數(shù): 66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晚學盲言(上下)(新版)是作者在86歲時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視人、罔論讀寫的情況下,自己口述,夫人筆記,然后口誦耳聽一字一句修改訂定。終迄時已92歲高齡,爰題曰《晚學盲言》?!锻韺W盲言(上下)(新版)》共90篇,分上、中、下三部,一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次為政治社會人文之部,三為德性行為修養(yǎng)之部。雖篇各一義,而相貫相承,主旨為討論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之異同。錢先生每一題皆久存于心,博而返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學問至晚年臻于化境。欲了解錢先生學問之最后進境,晚學盲言(上下)(新版)實為入徑;欲把握國學之精要,晚學盲言(上下)(新版)也是最好的入門。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 錢穆九歲入私塾,熟習中國的傳統(tǒng)文獻典籍。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家貧輟學,后自學。1913-1919年任小學教員。1923年后,曾在廈門、無錫、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1930年以后,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lián)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易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chuàng)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錢穆移居臺灣臺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 錢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讀而在學術界確立地位的一個學者。其治學頗受清儒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思想的影響。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提出,先秦時期,儒、墨二家是后來諸子各派的發(fā)端,由此分源別派,旁通四達,互相中國古代文化的源流。他在儒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真?zhèn)位祀s,次序顛倒,后世傳說亦不可輕信,遂詳細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跡,包括、生卒年月、父母、志學、初仕、設教、適齊、適衛(wèi)、過匡、過宋、仕魯、至陳、至蔡、及晚年居魯?shù)?,以及孔子的政治活動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又如對晚清今文經(jīng)學家如謬平、康有為等認定劉歆偽造古文經(jīng)一呈,錢穆撰《劉向歆父子年譜》,以令人信服的證據(jù)否定了今文經(jīng)學家的觀點,了結了晚清道咸以來的經(jīng)學今古文爭論的公案,在北方學術界一舉成名。。此外,錢穆對宋明理學尤其是朱熹之學、對清代學術尤其是乾嘉學派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在歷史研究中,重視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傳統(tǒng),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學理論與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聞名海內(nèi)外。 錢穆重視探求中華民族文化的內(nèi)在精華,并給予其以高度評價,他認為“我民族國家之前途,仍將于我先民文化所貽自身內(nèi)部獲其生機”。晚年的錢穆比較偏重于文化哲學的研究,并就中西文化的問題作了很多深入的思想考,在其一生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載于劉夢溪主編的《中國文化》1991年第4期)中,他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新的體認,并“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即在此?!?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于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圖書目錄

    序
   上篇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一 整體與部分
   二 抽象與具體
   三 時間與空間
   四 常與變
   五 自然與人文
   六 變與化
   七 道與器
   八 物世界與心世界
   九 道與理
   一○ 中庸與易簡
   一一 質世界與能世界
   一二 人生之陰陽面
   一三 靈魂與德性
   一四 大生命與小生命
   一五 天地與萬物人生
   中篇 政治社會人文之部
   一六 國家與政府
   一七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
   一八 政與學
   一九 政黨與選舉
   二○ 權與能
   二一 國與天下
   二二 政治與社會
   二三 群居與獨立
   二四 群與孤
   二五 中國家庭與民族文化
   二六 中國文化中之五倫
   二七 五倫之道
   二八 中國五倫中之朋友一倫
   二九 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人權
   三○ 簡與繁
   三一 尊與親
   三二 色彩與線條
   三三 禮與法
   三四 教育與教化
   三五 操作與休閑
   三六 生命與機械
   三七 共產(chǎn)主義與現(xiàn)代潮流
   三八 道德與權力
   三九 道義與功利
   四○ 創(chuàng)業(yè)與垂統(tǒng)
   四一 帝王與士人
   四二 風氣與潮流
   四三 自然與人為
   四四 組織與生發(fā)
   四五 雅與俗
   下篇 德性行為修養(yǎng)之部
   四六 生與死
   四七 樂生與哀死
   四八 性與命
   四九 平常與特出
   五○ 公私與通專
   五一 公私與厚薄
   五二 情與欲
   五三 天地與心胸
   五四 己與道
   五五 心之信與修
   五六 為己與為人
   五七 性情與自然
   五八 手段與目的
   五九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
   六○ 歷史上之新與舊
   六一 辨新舊與變化
   六二 內(nèi)與外
   六三 安定與刺激
   六四 器與識
   六五 孟子論三圣人
   六六 中與和
   六七 人物與事業(yè)
   六八 知識與德性
   六九 學問與知識
   七○ 知識與生命
   七一 知與情
   七二 修養(yǎng)與表現(xiàn)
   七三 為政與修己
   七四 進與退
   七五 積極與消極
   七六 存藏與表現(xiàn)
   七七 入世與出世
   七八 宗教與道德
   七九 平等與自由
   八○ 文與物
   八一 靜與減
   八二 廣與深
   八三 多數(shù)與少數(shù)
   八四 福與壽
   八五 同異得失
   八六 德與性
   八七 尊與敬
   八八 德行
   八九 客觀與主觀
   九○ 理想與存養(yǎng)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