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經》本名《莊子》,是戰(zhàn)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后,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任蒙城漆園吏,不久辭去,逍遙獨處,一生閑居。正因為閑居無事,所以才對人生進行深入地思考與探索,以至于縱橫捭闔,談道論德,講天述地,窮理究性,深有所得,從而成就莊子學派。《莊子》一書,乃是莊子及其門徒后學所共著,《漢書•藝文志》載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為三部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乃為莊子所著,外篇多數為莊子所著,但間有弟子所篡補者;雜篇多為后學弟子所推衍。司馬遷著《史記》,因為莊子多談“無己”、“無為”之論,故而列莊子與老子之后,寫成《老莊列傳》。之后班固作《漢書》,采用劉歆《七略》,更把莊子列入道家者流。自此以后,老莊并稱,均為道家領袖,更被道教視為教祖。隋唐之際,《莊子》一書因為莊子被封為南華真人而尊稱為《南華真經》。細觀《莊子》一書,書中多次提到老聃,的確談無為無己之論,但是更多的是談論孔子、顏淵之流,且不如前人所說諷刺儒家、肯定道家,而是將儒家學說加以發(fā)揮,與道家加以結合,從而成就了真正的莊學。莊學的基本構成,應該是儒家,他反對那些死守禮法的儒士,贊賞那些精神超越如孔子所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儒士。莊子之所以成為歷代知識分子所欽仰效法的楷模,原因在于他真正是一個儒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