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序一刑事訴訟法在性質上是程序之法。在我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于程序的地位、價值予以重新審視與評價。學界對于刑事訴訟程序的研究也日漸深入,觀點紛呈,甚至形成了學術流派。彭海青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就開始關注刑事訴訟程序設置這一問題,在2003年考取我的刑事訴訟法方向博士研究生后繼續(xù)對其進行探索。到目前,已發(fā)表這方面的學術論文30多篇。今天終于完成了這本專著。本書是國內有關刑事訴訟程序設置系統(tǒng)研究方面的第一部專著。選題視角獨特,從設置角度研究刑事訴訟程序問題,比較科學地抽取了刑事訴訟程序中的重要內容進行探討。在結構安排上分為總論、本體論和改革論三篇,思路清晰,體系較為嚴整。本書有關刑事訴訟程序設置的理論基礎、一般原則、階段性原則以及末章關于程序設置的評價及其標準部分,是彭海青關于刑事訴訟程序設置的理性思考,也是對刑事訴訟程序設置客觀規(guī)律進行有益的探索。本體論部分對現(xiàn)代主要法治國家刑事訴訟的程序設置狀況作了梳理,作為比較研究的參考。改革論部分是彭海青分析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疏漏和對司法實踐中的問題基礎上,遵循刑事訴訟程序設置的規(guī)律,而不是盲目照搬國外的東西,對我國刑事訴訟程序設置改革問題提出的個人觀點,其中不乏創(chuàng)新和獨到見解。系統(tǒng)性是本書的一個突出特點。作者也將系統(tǒng)論作為刑事訴訟程序設置的理論基礎之一,書中對于刑事訴訟過程中的程序設置分別進行剖析,同時注意到刑事訴訟程序之間的聯(lián)系與制約關系,提出刑事訴訟程序體系構建的設想。作為一位青年教師和博士生,彭海青對于刑事訴訟程序設置方面所作的理論探索與改革建言,可能不夠成熟,也可能有缺陷,但我相信它對于刑事訴訟理論的發(fā)展、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以及司法實踐中某些問題的解決都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本書是彭海青的第一本個人專著,能夠在讀博期間出版,作為他的導師我甚感欣慰。愿她以后在學術道路上能夠有更出色的耕耘,更豐碩的收獲。聊作數(shù)言,以為序。陳光中2004年12月于中國政法大學序二刑事訴訟程序設置問題是刑事訴訟法基本規(guī)范的重要內容,也是刑事訴訟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這一問題從理論上進行科學的闡述尚未見系統(tǒng)的論著。彭海青能在這個頗有研究價值的課題上做出成績,完成專著出版,無疑是值得慶幸的。這也是對刑事訴訟法學理論的貢獻,是法學百花園中一朵稚趣而美麗的小花。我有幸先睹此書,對書中要義略領其一、二。我以為本書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體例新穎。該書共十一章,分為總論、本論與改革論三編,比較好地處理了各章的關系,建成了一個理論體系,有助于對程序設置問題的闡述和理解,也是該書在研究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理論涵蓋豐富。設置程序應服務于訴訟目的和司法實踐的要求,但究竟用什么理論來指導是一個很少有人研究的問題。本書將其歸納為“五論”,內涵豐富,涉及許多學科的內容,然而意廣而未盡,值得學界進一步探索。閃爍著創(chuàng)造性火花。全文針對刑事訴訟程序設置問題進行剖析,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提出了許多作者的想法與改革建議,其中不乏有價值的創(chuàng)見,對于以后的研究和立法都有重要意義。彭海青是我國著名法學家陳光中教授的博士生,也曾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在學術追求中十分勤奮,注重筆耕,卓有成效。該書是在原碩士論文基礎上寫成的,歷經數(shù)年,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升,今天終于出版了。這是她個人的喜事,也是我們的欣慰。在欣慰之余,我以為應看到年輕學者的不足,要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要多讀一點哲學、社會學,使自己進一步扎根于豐厚的理論基礎上,為訴訟法學的發(fā)展力爭創(chuàng)造出更豐碩的成果。這是我讀后的余論,是為序。宋世杰2004年10月于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