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演義》作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歷史長篇小說,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當然不是一種巧合。在長篇小說這種形式尚未成熟的階段,歷史的興亡成敗,可以最方便地提供長篇小說所需要的巨大內容。與此同時,借助史書的龐大規(guī)模和豐富內容,小說家也可以不太困難地構筑起長篇小說這樣巨大的框架。在小說成熟以前,也沒有別的文體比史學更善于敘事。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除了唐詩、宋詞中一些廣為流傳的篇章外,在當代讀者中影響最大的,恐怕還得數(shù)小說。小說中除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這四大品牌外,讀者群較大的還有“二言三拍”、《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與小說在大眾中的廣泛傳播相反,學術界對它們的研究則有一種向繁瑣化考證和形而上的理論方向發(fā)展的傾向。如何在學者的案頭研究與普通讀者的大眾化閱讀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為此,我們設計了這套“漫說叢書”,這套書出版后,在讀者中引起了良好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