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小傳朱自清,原名朱自華,字秋實。在北大讀書時,方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與學者。清光緒二十四年冬十月初九(公元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蘇省北部的一個叫做東海的小鎮(zhèn)(當時名海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祖籍紹興。1901年,隨父赴任所——高郵的邵伯鎮(zhèn);1903年,再遷揚州,基本上定居了下來,渡過了他的童年與少年,故往往自稱“我是揚州人。”幼年即隨其父讀古文,頗有根基。繼而入私塾,受業(yè)于戴子秋先生與頗有名氣的李佑青先生。1921年,十四歲時考入安徽旅揚公學的高等小學。1914年,十六歲時,考入江蘇省兩淮中學(設于揚州,辛亥革命后改名為江蘇省立第八中學)。由于啟蒙較早,功底扎實,已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而立志做一個文學家。也由于學業(yè)甚為突出,為人又老實渾厚,深受同學的擁戴與校方的重視,而畢業(yè)時又名列榜首,被校方授予品學兼優(yōu)獎狀。1916年,十八歲時,考入了北京大學的預科班。可謂適逢其會:恰在此時,思想開朗、學識淵博,著名的自由主義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接任校長,教學得到了大刀闊斧的革新,陳獨秀被聘為文科學長,主管文學、哲學、歷史等系;胡適被聘為教授,講授英文學、英文修辭學及中國古代哲學三門課;李大釗被聘為圖書館主任,并兼歷史經濟系教授。這對朱自清來說,實是難得的機遇,他一有時間就扎進圖書館里,眼界、心胸為之大開,學業(yè)、認識,為之猛進。當年寒假,朱自清奉父母之命,回到揚州家中與生于杭州、長于揚州的賢淑敦厚的武鐘謙完了婚。耽于家境的日漸拮據,遂益發(fā)勤奮,提前一年結束了預科學業(yè),進入了本科哲學系。而不久,由于祖母去世,父親被解職,家境卻越發(fā)艱難了。然而,也恰在此時,中國的政治風云起了巨大變化。1917年,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簽訂,北洋軍閥的殘暴,都日益強烈地激起了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憤慨,其中以北大為最。當時的北大,實際上已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戰(zhàn)斗堡壘,北大師生就是打頭陣的急先鋒。在這種形勢下,朱自清自不例外,他主動加入了由李大釗領導的“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7月1日,由王光祈在南京和成都設立了分會,國外巴黎也設了分會。許多歷史名人如李劼人、惲代英、田漢、許德珩、張聞天、鄧中夏、毛澤東都加入了這個學會)。繼而,各種進步組織也紛紛成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群情更為激憤。不久,即1919年3月,朱自清又主動加入了由先驅革命家鄧中夏組織創(chuàng)辦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參與演講。緊接著參加了震動中外、光照史冊的偉大的“五四”運動。由于時代的激勵,也由于家境的貧寒,朱自清愈加奮發(fā),終于在1920年5月,順利地通過了畢業(yè)考試,又提前一年,大學畢業(yè)了。大學畢業(yè)后,由于家計所系,二十三歲的朱自清與大學同學俞平伯一道南歸,由時任北大校長的蔣夢麟將這兩位他心愛的高材生推薦給杭州第一師范學校。此后,就先后在他的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任教務主任)、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浙江第六師范學校、浙江第十中學、第四中學、白馬湖春暉中學等中等學校任職或任教。此間,他結識了平生至友葉圣陶,也與一些名人,如鄭振鐸、沈雁冰(即茅盾)、周作人、豐子愷、朱光潛交往頗深,與至友俞平伯時有所聚,極力倡導新文學,并身體力行,寫了不少新詩,對學生們組織的詩社或文學社大力支持、熱忱指導,如《晨光社》、《湖畔詩社》等。這些文學詩社,出了不少很有才氣的學生,馮雪峰,趙平福(即柔石)便在其中。1925年夏,經俞平伯推薦,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授。1926年,親身經歷“三·一八”慘案,懷著滿腔的義憤寫下了《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以血的事實,批駁了墨寫的謊言,寓理于事,于事揭理,暴露與控訴了軍閥政府的罪行,無情地揭露了段政府的丑惡面目,并專為慘案中遇害的他心愛的學生韋杰三,寫下了《哀韋杰三君》的散文。也使他自身由自我奮斗的“剎那”主義,陷入了彷徨。1927年的“四·一二”大屠殺,對朱自清的震動很大,認識也開始了升華,他拒絕加入國民黨,寫下了反暴求新的詞章,膾炙人口的《荷塘月色》也寫成于此后不久。1928年,散文集《背影》問世,一鳴驚人,在文壇上激起強烈的反響。誰知,也恰在這年的11月,他的賢妻武鐘謙拋下六個兒女撒手人寰,死于肺病,日子愈發(fā)艱難,只好在俞平伯家搭伙。直到1931年才經蒲熙元、葉公超介紹與北京藝術學院的陳竹隱女士結為伉儷。同年八月,公費出國,旅游歐州。經由莫斯科,過波蘭、越柏林,游歷了巴黎,再到倫敦。用兩個月時間,走了五國、十二個地方。當在《泰晤士報》上得知“九、一八”事變消息時,他十分焦灼,當即向國內發(fā)信表示殷憂并詢問?;貒?,恰逢聞一多來校任教,當即結成良友。1932年,支持并參與“左聯(lián)”活動,1934年兼進步文學刊物《文學季刊》的編輯。1935年,參與“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選(代替郭沫若)。不久,發(fā)生了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對朱自清震動很大,寫下了愛國詩篇《維我中華》。1937年,“七七事變”后不久,北平陷落,清華師生紛紛南下,朱自清趕到長沙,被任為臨時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8年,隨校遷昆明,住拓東路迤西會館,不久,校名改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此間與聞一多,馮友蘭等一道,編寫了詞調沉重、意氣昂揚的校歌,充分體現了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也寫了數篇擁護抗戰(zhàn)、熱愛祖國、向往未來的文章。生活過得很艱苦,還得在中學兼課。往往步行很遠去上課,又得了胃病,但他從不誤課,講得格外認真??箲?zhàn)勝利后,朱自清又擔心起了內戰(zhàn),并積極參加反內戰(zhàn)活動。國民黨特務制造聯(lián)大“一二·一”慘案后,朱自清主持教授會決議,停課七天以示抗議。聞一多遇刺后,朱自清在極大震動后,奮筆疾書,痛斥反動當局“慘絕人寰”的罪惡行為。這也使朱自清更為清醒了,他也要象聞一多一樣“勇敢地向前走!”并寫下了謳歌聞一多的詩歌《你是一團火》。1946年10月,朱自清攜眷隨校乘飛機回到北平?;乇逼讲痪?,即積極從事為紀念聞一多而命名的《新生副刊》和《語言與文學》的創(chuàng)刊籌備工作。決定以聞一多為榜樣,向魯迅學習,為迎接新生的中國,面對黑暗現實,高舉起銳利的投槍。他熱愛青年,同情平民,自身雖貧病交加,仍關心別人。積極支持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運動,支持“吃大戶”的舉動,指出了廣大饑民“被逼得無路可走”,不能再“安貧樂道”“安分守已”,“群眾就是力量的現實發(fā)出了誰怕誰!”的吶喊。他自己的日子越過越貧,胃病越來越重,可仍堅持著一課不誤,一事不誤,并應吳晗之約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了字,直到餓死也絕不領取,垂危時還一再叮囑家人不可領取。于1948年9月12日逝世于北大醫(yī)院,享年僅50歲。朱自清一生寫下大量的詩文,均收在其全集中,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