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上下兩編,共十章。上編四章,第一章描述了民俗學的概念、范圍和這一學科所承擔的任務。第二章探討了民俗的基本特征和分類。了解它對識別民俗事象,調查與研究是十分有益的。第三章論述了民俗的社會功能和民俗學與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宗教學、民間文藝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的關系。從這種橫向的聯(lián)系比較中,讀者可更準確地了解民俗學的性質和民俗的文化史價值。第四章討論了民俗學方法論的諸問題。方法論與基本研究方法及研究程序和技術;介紹了田野作業(yè),歷史研究法與比較研究法的具體運用。本來在上編中還應有一章“民俗學發(fā)展史”,因考慮到它并非民俗學基礎理論,作為史將來由民俗學史家去研究,所以放棄了寫作。下編六章,分類介紹了物質民俗(居住、飲食、服飾、生產、交通等民俗)、社會民俗(家族、親族、村落、民間組織、歲時、人生儀禮等民俗)、精神民俗(巫術、宗教、信仰、禁忌、民間文學、游藝競技等民俗)的形成、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及各類民俗的表現(xiàn)特征。從介紹中讀者可以看到,描述某一類民俗事象,既有實踐問題,又有理論問題,宏觀與微觀是密切聯(lián)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