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人們對“文學理論”這門課程及其教材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思考,也進行了各種有益的探索。我們這本教材是在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的指導關懷下,全國許多所大學共同參與編寫的,意在為全國高等學校中文系提供一本有時代性和針對性的文學理論教科書。在《文學理論教程》的整個寫作過程中,全體作者都試圖充分體現下述基本認識。1.以有利于繼承民族優(yōu)秀的文學理論遺產和吸收世界文學理論的新觀念,推動文學的繁榮為宗旨,努力把世界上出現的新的文學理論作為資源加以分析、判斷、消化和闡釋,在整個教材的內容上,特別注意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連通。2.強調理論的實用性。本教材重視理論和知識的系統(tǒng)性,但又不是教條地死守所謂體系,而是以實用性為第一選擇,將那些可有可無、缺少實際意義的內容刪除,特別注重那些容易模糊、又亟待解決的文學理論問題。這主要體現在教材中回答了一些人們經常遇到、多數文學理論教材又沒有關注的問題,如作品的存在、高雅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關系、母語文學與翻譯文學的關系、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的關系、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作家文學)的關系、抒情文學中的作者與抒情主人公的關系、文學閱讀中的特別值得關心的問題,等等。3.盡量大的努力為讀者提供較為系統(tǒng)和有文學理論知識,并把引導讀者養(yǎng)成理論化思維習慣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教材重視各個知識細節(jié)之間的邏輯聯系,也在整體框架的設計上暗示了各部分知識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性質,教材中只分章而未分編的體系就包含著這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