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研究清代政治的史學家一般只注重研究清代官僚集團的上下兩端,即基層官員:知縣,上層官員:道臺和知府的研究。本書作者、香港中文大學著名教授梁元生先生在詳盡分析從1730年至1911年共80位上海(蘇松太)道臺的資料時,考察了上海道臺的運行和演變,從而得出兩個結論:一、晚清政府在回應急劇變化的環(huán)境和局勢時,并不是近代化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障礙,而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二、作為清政府中層官員的上海道臺,擔當著一個“聯系人”的角色,他聯系著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商業(yè)、精神與物質、精英與大眾,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書論據充分,見解獨到、精辟,不僅填補了清代行政及地方政府研究中的空白,而且還擴展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內涵。片斷:導言19世紀下半葉,中國進入了一深刻變化和急劇變革的時期。被一些史學家稱之為“凝固的傳統”:持續(xù)了許多世紀并保持著完整的傳統社會政和文化秩序:在迅速瓦解:帝國政府的權力結構瀕于崩潰的邊緣,“朝貢制度”失去了它馭控周邊的能力,“宇宙帝國”(天下)的思想觀念日益敗落,儒家社會構造開始衰敗。尋求變革的進貨觀念日益增長,懷疑過去的態(tài)度以及主張進步而展望未來的愿望取代了舊有的價值觀,根深蒂固的制度被顛覆。在那里,新的思想觀念、新的生活風格、新的自我認識形式出現了。人們感到變革即將來臨。變革的推動力朝著兩個方向運行。一方面是“向外”的運動:促使中國走出政治和文化的封閉,與國際社會頻繁接觸,建立廣泛的聯系。另一方面是“向前”的運動:為了近代化而奮斗,促使中國拋棄往后看的“好古癖”和醉心歷史的態(tài)度。這兩種運動促使中國在19世紀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日益增多,以及在軍事和經濟上的迅速近代化,將會在以下的章節(jié)中加以論述。然而,本書研究的重點并不在于分析運動中的變革力量,而在于評價清政府根據這些變革的趨向所作出的回應和調整。我們既要考察清政府為應付這樣的新形勢所顯現的才干和無能,而且還要細究清政府為對付那些挑戰(zhàn)而實施的政策和措施。晚清政府的回應采取了多種方式:包括政策重點的轉變,政府官員的行為和態(tài)度的變化,組織調整和人事變動等。本書的論述會概括這些方面的提出問題,但研究的重點則會側重于最后兩個方面,那就是組織的調整和人事的變動,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