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絕大部分章節(jié)放在語用學理論的討論上,諸如對早期的維特根斯坦、利奇、奧斯汀、哈貝馬斯以及晚近的維什倫等,都有專門論述,對如何界定語言的當下意義,語境的隨機性、不可論證性和不可規(guī)約性,言語行為的分類標準,理想交往理論的不可即性和語義的不確定性等重要問題,均做了令人信服的闡釋。讀者對象:語言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相關專業(yè)愛好者。魯苓,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英語系,現為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封底文字:_本書的絕大部分章節(jié)是關于語用學理論的討論,諸如對早期的維特根斯坦、利奇、奧斯汀、哈貝馬斯以及晚近的維什倫,都有專文論述。我們知道,語用學理論的發(fā)展是為了解決以“能指一所指”為主導的語言意義所未能解釋清楚的問題,但人們在前進過程中又進一步發(fā)現這樣那樣的不足,如在諸多可選義項中如何界定語言的當下意義,語境的隨機性、不可論證性和不可規(guī)約性,言語行為的分類標準問題,理想交往理論的不可即性,語義的不確定性,等等。這些都說明,作者的頭腦是清醒的。作者并沒有停留在單純討論20世紀語言研究的路向和運動軌跡,而是將我們的視線引向21世紀的思想文化運動的走向,特別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興起……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討論中能引用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思想。在當今學界大談這個“主義”那個“理論”的時候,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仍不乏其生命力,對我們的研究分析工作仍有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