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網絡與數據通信網絡協(xié)議計算機網絡(第2版 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 面向21世紀 跨高職高專)

計算機網絡(第2版 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 面向21世紀 跨高職高專)

計算機網絡(第2版 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 面向21世紀 跨高職高專)

定 價:¥29.00

作 者: 馮博琴,陳文革主編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標 簽: 計算機網絡

ISBN: 9787040146295 出版時間: 2004-06-28 包裝: 平裝
開本: 24cm 頁數: 444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版被列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獲得了2002年國家級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第二版又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本書第一版經過多年的使用,很多內容已不適應網絡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為了跟上網絡技術發(fā)展的步伐,編者對原教材進行了重新修訂。本次修訂涉及原教材的以下幾個方面:(1)理論與實際應用兼顧,并盡可能反映最新的網絡技術進展?,F在學生畢業(yè)后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是僅涉及網絡的應用,因此,教材除應著重講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外,還應理論聯(lián)系實際,豐富網絡應用方面的內容。本次修訂對書中的內容安排就是以此為出發(fā)點的。書中強調了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把內容重點放在實際應用中最普遍、最廣泛的局域網、TCP/IP協(xié)議和因特網技術等方面,并對近幾年出現的新技術(如千兆位以太網、無線局域網、VLAN技術、xDSL、IPv6等)也予以適當的關注。希望這樣的編排能給讀者以清晰明確的感覺。(2)國內外傳統(tǒng)的網絡教科書中大部分都以OSI參考模型為主體,以七個功能層為線索來敘述相關的技術與標準,而實際情況卻是絕大多數的網絡都采用TCP/IP協(xié)議模型,TCP/IP協(xié)議體系已成為事實上的工業(yè)標準。有鑒于此,本書在修訂中減少了對OSI參考模型標準的敘述,只把它作為一種參照標準來對待,而把TCP/IP協(xié)議體系貫穿于全書中。(3)協(xié)議對于計算機通信網的運作有決定性的影響,然而,若要在課堂上講述那些枯燥乏味的協(xié)議標準對大多數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是不適宜的,考慮到使用本書的對象是非計算機類專業(yè)的學生,為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網絡協(xié)議,本書只對一些主要協(xié)議的關鍵部分進行討論,而對協(xié)議規(guī)范及其細節(jié)則進行了適當簡化。(4)因特網是全球范圍的最大的互聯(lián)網絡,網絡互聯(lián)的很多技術都在因特網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本次修訂把網絡互聯(lián)與因特網技術作為一章來進行敘述。這樣可以使讀者更好地體會網絡互聯(lián)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5)網絡管理和網絡安全是計算機網絡應用中兩個很重要的方面,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修訂中增加了網絡安全方面的內容,并將“網絡管理”從原書中的第6章分離出來,與網絡安全合并為一章介紹。(6)本次修訂改動的地方還包括:第1章中增加了“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一節(jié);“傳輸介質”從原來的第9章移到現在的第2章;第2章中“多路復用技術”一節(jié)增加了波分多路復用和碼分多路復用的內容;第4章、第5章進行了重寫;“異步傳輸模式”從原來的第4章移到第5章廣域網中;“網絡操作系統(tǒng)”現在單獨列為一章,并進行了重寫;將原來的“因特網”改為“網絡互聯(lián)與因特網基礎”和“因特網應用”兩章,并進行了重寫。另外,原書第12章和第13章為實驗,在本版中從正文中刪除,我們將單獨編寫一本與本書配套的實驗指導書。(7)目錄中帶有*的章節(jié)屬于選講的內容,各學??筛鶕虒W大綱自行選擇。參加本版修訂工作的有:馮博琴、陳文革、呂軍、程向前和李波。由馮博琴、陳文革任主編,陳文革擔任了本次修訂的全部統(tǒng)稿工作。本書在2002年開始著手進行修訂,但由于種種原因推遲到現在才正式面世,對此作者深表歉意。也希望廣大讀者能繼續(xù)對本書的不足和錯誤之處提出批評和指正。

作者簡介

暫缺《計算機網絡(第2版 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 面向21世紀 跨高職高專)》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引論
1.1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fā)展
1.1.1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lián)機
系統(tǒng)
1.1.2計算機—計算機網絡
1.1.3體系結構標準化網絡
1.1.4Internet時代
1.2計算機網絡的概念
1.2.1計算機網絡與終端分時系統(tǒng)
1.2.2計算機網絡與多機系統(tǒng)
1.2.3計算機網絡與分布式系統(tǒng)
1.3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3.1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
1.3.2計算機網絡的其他功能
1.4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的組成
1.4.1網絡軟件
1.4.2網絡系統(tǒng)的組成
1.5計算機網絡分類
1.5.1按距離分類
1.5.2接通信介質分類
1.5.3按通信傳播方式分類
1.5.4按通信速率分類
1.5.5按使用范圍分類
1.5.6按網絡控制方式分類
1.5.7按網絡環(huán)境分類
1.5.8按拓撲結構分類
1.6計算機網絡的應用
習題
第2章數據通信的基礎知識
2.1基本概念
2.1.1數據通信的一般概念
2.1.2數據通信系統(tǒng)的主要構成
2.2信息及其主要特性
2.2.1數字信道和模擬信道
2.2.2信道的最大傳輸速率
2.2.3通信線路連接方式
2.2.4數據的傳輸方式
2.3傳輸介質
2.3.1同軸電纜
2.3.2雙絞線電纜
2.3.3光纖電纜
2.3.4無線傳輸介質
2.3.5不同傳輸介質的比較和選擇
2.4數據編碼
2.4.1數字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4.2數字數據調制編碼
2.4.3模擬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5多路復用技術
2.5.1頻分多路復用
2.5.2時分多路復用
2.5.3波分多路復用
2.5.4碼分多路復用
2.6數據交換技術
2.6.1電路交換
2.6.2報文交換
2.6.3分組交換
2.6.4快速分組交換
2.7差錯控制及檢錯
2.7.1差錯的產生原因
2.7.2差錯控制
2.7.3檢錯碼工作原理
習題
第3章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3.1網絡體系結構
3.1.1網絡體系結構的定義和發(fā)展
3.1.2網絡體系結構的分層原理
3.1.3通信協(xié)議
3.2開放系統(tǒng)互聯(lián)參考模型
3.2.1開放系統(tǒng)
3.2.2OSI劃分層次的原則
3.2.3OSI七層模型
3.2.4OSI/RM分層結構的一般
概念
3.3OSI各層概述
3.3.1物理層
3.3.2數據鏈路層
3.3.3網絡層
3.3.4傳輸層
3.3.5應用層
3.4TCP/IP體系結構
3.4.1TCP/IP協(xié)議集
3.4.2TCP/IP的物理和數據鏈
路層
3.4.3TCP/IP的網絡層
3.4.4TCP/IP的傳輸層
3.4.5TCP/IP的應用層
習題
第4章計算機局域網絡
4.1局域網概述
4.1.1局域網的特點
4.1.2局域網的關鍵技術
4.1.3局域網體系結構
4.2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4.2.1CSMA/CD
*4.2.2令牌環(huán)
4.3傳統(tǒng)以太網
4.3.1以太網的產生和發(fā)展
4.3.2以太網的物理層選項
4.3.3MAC幀格式
4.3.4MAC地址
4.3.5同軸電纜以太網
4.3.6雙絞線以太網
4.3.7光纖以太網
4.3.8全雙工以太網
4.4局域網擴展
4.4.1在物理層上進行局域網
擴展
4.4.2在數據鏈路層上進行局
域網擴展
4.4.3在網絡層上進行局域網
擴展
4.5高速局域網技術
4.5.1100 Mb/s快速以太網
4.5.2千兆位以太網和萬兆位
以太網
*4.5.3FDDI
*4.6無線局域網
4.6.1無線網絡的應用
4.6.2無線局域網的標準
4.6.3無線局域網的物理層
4.6.4無線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
4.7結構化綜合布線
4.7.1結構化布線的優(yōu)點
4.7.2結構化布線系統(tǒng)的組成
4.7.3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tǒng)
的標準
4.7.4結構化綜合布線系統(tǒng)的
設計要點
4.8簡單局域網的構建
習題
第5章計算機廣域網技術
5.1廣域網概述
5.2公共傳輸系統(tǒng)
5.2.1電話系統(tǒng)
*5.2.2SONET/SDH光傳輸網絡
5.2.3xDSL
5.2.4HFC
5.2.5其他寬帶接入方法
5.3廣域網的通信服務類型
5.4廣域網的幀封裝格式
5.4.1HDLC
5.4.2PPP
5.5公共電話交換網
5.6綜合業(yè)務數字網
5.6.1ISDN的產生和發(fā)展
5.6.2ISDN服務
5.6.3ISDN協(xié)議
5.6.4ISDN用戶接入
5.6.5ISDN應用
5.7數字數據網(DDN)
5.7.1DDN概述
5.7.2DDN網的特點
5.7.3DDN提供的服務
5.7.4DDN網用戶接入方式
*5.8X.25分組交換網
5.8.1X.25分組交換網概述
5.8.2分組交換網的組成
5.8.3X.25分組層
5.8.4X.25網的特點
5.8.5X.25網的用戶接入
5.9幀中繼
5.9.1幀中繼協(xié)議
5.9.2幀中繼的操作
5.9.3幀中繼網絡的擁塞控制
方法
5.9.4幀中繼的實現
*5.10異步傳輸模式
5.10.1ATM概述
5.10.2ATM的主要特性
5.10.3ATM協(xié)議
5.10.4局域網仿真LANE
5.10.5ATM存在的缺點
習題
第6章網絡操作系統(tǒng)
6.1概述
6.1.1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類型
6.1.2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服務
6.1.3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特征
6.1.4網絡操作系統(tǒng)服務能力和性能
的評估策略
6.2常見的網絡操作系統(tǒng)
6.2.1UNIX和Linux
6.2.2Windows NT網絡操作系統(tǒng)
6.2.3Netware網絡操作系統(tǒng)
習題
第7章常用網絡設備
7.1網絡接口卡
7.1.1網卡的功能
7.1.2以太網卡的結構
7.1.3網卡的配置參數
7.1.4提高網卡性能的技術
7.1.5網卡的選擇
7.2中繼器和集線器
7.2.1中繼器
7.2.2集線器
7.3網橋和以太網交換機
7.3.1傳統(tǒng)以太網的問題
7.3.2網橋
7.3.3以太網交換技術和以太網
交換機
*7.3.4虛擬局域網
7.4路由器
7.4.1概述
7.4.2路由器的結構
7.4.3路由器的路由選擇過程
7.4.4路由器與網橋的比較
7.4.5路由器技術的研究與發(fā)展
7.5網關
*7.6調制解調器
7.6.1調制解調器的基本技術與
相關標準
7.6.2差錯控制協(xié)議
7.6.3數據壓縮協(xié)議
7.6.4流量控制
7.6.556 kb/s高速調制解調器
習題
第8章網絡互聯(lián)與因特網基礎
8.1網絡互聯(lián)的基本概念
8.2因特網的體系結構
8.3因特網接入技術
8.4因特網的鏈路層與網絡層
8.4.1點對點協(xié)議
8.4.2因特網的網絡層與IP協(xié)議
8.4.3因特網的IP路由技術
8.4.4ARP協(xié)議和RARP協(xié)議
8.4.5ARP與IP的交互
8.4.6IP地址的獲取
8.4.7ICMP協(xié)議
*8.4.8IPv6
*8.4.9從IPv4轉移到IPv6
8.5因特網傳輸層協(xié)議
8.5.1應用程序多任務處理
8.5.2無連接的傳輸:UDP
8.5.3TCP協(xié)議
習題
第9章因特網的應用
9.1域名服務
9.1.1DNS所提供的服務
9.1.2DNS基本工作原理
9.1.3DNS與ARP的比較
9.2遠程登錄
9.3電子郵件系統(tǒng)
9.3.1簡單郵件傳送協(xié)議
9.3.2電子郵件的信息格式
9.3.3郵件讀取協(xié)議
9.3.4通用因特網郵件擴充
9.4文件傳輸服務
9.4.1FTP的主要工作原理
9.4.2FTP命令和應答
9.4.3簡單文件傳輸協(xié)議和網絡
文件系統(tǒng)
9.5萬維網
9.5.1超文本傳送協(xié)議
9.5.2HTTP報文格式
9.5.3萬維網的緩存機制
9.5.4HTTP與SMTP的比較
9.5.5超文本標記語言
9.5.6瀏覽器的結構
9.5.7萬維網網站的軟件構架
*9.6因特網的多媒體應用
9.6.1因特網的多媒體應用分類
9.6.2目前因特網上發(fā)展多媒體應用
所存在的障礙
9.6.3音頻和視頻壓縮
9.6.4儲存式音頻和視頻流媒體
9.6.5IP電話
習題
第10章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
10.1網絡管理
10.1.1網絡管理的概念
10.1.2ISO網絡管理模式
10.1.3簡單網絡管理協(xié)議
10.1.4網絡管理系統(tǒng)的各種
實現結構
10.2網絡安全
10.2.1網絡安全基礎知識
10.2.2威脅網絡安全的因素
10.2.3網絡安全解決方案
*10.3密碼學
10.3.1密碼學基本概念
10.3.2傳統(tǒng)加密技術
10.3.3秘密密鑰算法
10.3.4公開密鑰算法
10.3.5用戶認證
10.3.6數字簽名
10.4防火墻技術
10.4.1防火墻基本概念
10.4.2防火墻體系結構
10.4.3堡壘主機
10.4.4包過濾
10.4.5選擇防火墻的原則
10.5代理服務
10.6網絡病毒的防治
10.6.1什么是計算機病毒
10.6.2宏病毒及網絡病毒
習題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