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法律知識讀物出版大崩潰

出版大崩潰

出版大崩潰

定 價:¥20.00

作 者: (日)小林一博著;甄西譯
出版社: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42618931 出版時間: 2004-06-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1cm 頁數(shù): 30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對上世紀末開始的日本圖書業(yè)的崩潰作了詳實的介紹和評述。其中有些情形與中國頗不相同,如作為出版社與書店之間的經(jīng)濟中介的“圖書交易公司”,在中國就很少見,許多出版泡沫的出現(xiàn)恰恰與之相關。但也有很多情況與我們相似,如出書過濫,退貨堆積如山,大書店擠垮小書店,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出版危機應當引起我們的警覺。出得多,賣不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日本出版業(y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盡管遇到許多挫折,但還是可以說一直處在增長時期。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出版行業(yè)的銷售額開始描繪出完全下降的曲線。從1997年開始,銷售額連續(xù)四年減少。這時的減少,絕非一時的低迷和下降。整個出版業(yè)面臨著崩潰的危險。連講談社和小學館這樣的大出版社,也已在赤字邊緣徘徊。作為日本出版業(yè)經(jīng)濟支柱的連環(huán)畫書刊銷售急劇下滑,雜志銷售數(shù)連續(xù)下跌不見谷底,廣告收入也隨之銳減……這種危險不僅僅是IT革命這個怪物帶來的,還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出版社(出版商)、圖書交易公司、書店三者在20世紀90年代不加區(qū)別地走擴張路線,結果統(tǒng)統(tǒng)迷失方向,走進了沒有出口的死胡同。其中,出版社的泡沫路線體現(xiàn)在出書太濫。先看一看過去的新書出版品種數(shù)。在上世紀70年代,每年平均出版兩萬種左右。到1995年突破了六萬種大關,這是三倍于20世紀70年代的數(shù)字!如今每年出版的新書超過65000種,每天出版的新雜志接近200種。把新書和新雜志加在一起,平均每天出版250種。盡管日本人口比美國人口少得多,但發(fā)行的圖書雜志卻不比美國少多少。由于在銷售額逐漸下降時還要大量發(fā)行甚至許多退貨率達到80%或90%的書刊還要發(fā)行,自然就會出現(xiàn)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退貨!籠統(tǒng)算一下,圖書、雜志年發(fā)行共60億冊,其中就有20億冊要作為退貨返回來。多數(shù)化漿處理,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即使有這么多的退貨,還要沿著泡沫路線“突飛猛進”,這里有后面將要論述的獨特的出版流通“裝置”在起作用。大多數(shù)出版社認為,在圖書交易中,首先打交道的是圖書交易公司,即使書店倒閉,也有圖書交易公司的貨款在作保證。然而,一旦最后三者都遇到麻煩、相互拖欠時,就開始有倒賣自身的出版社了。所謂書店的泡沫路線,就是大型書店的迅速發(fā)展。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書店倒閉了近一萬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型書店快速發(fā)展,使一般書店顯得過剩,把中小書店擠掉了??墒?,雖然有近一萬家書店倒閉,書店的賣場面積卻反而激增,日本全國的書店面積總計還比上世紀70年代初擴大了數(shù)倍。以前,書店在100坪(1坪約等于36平方尺——譯者注)左右即稱為大型書店。而現(xiàn)在,800坪或1000坪甚至1000坪以上的被稱為“強大書店”的超大型書店陸續(xù)誕生,此外,一家書店開設幾十家、幾百家連鎖店的特大書店也誕生出來。結果是書店的賣場面積擴大,新書、新雜志源源不斷地送進來。但是,由于購買力沒有上升,反而大大增加了退貨。銷售冊數(shù)20年間幾乎沒有變化,靠著圖書、雜志的定價提高,銷售額僅僅增加了三至四成。由此而來,實力不支的書店紛紛倒閉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圖書交易公司聯(lián)結著走在泡沫路線上的出版社和書店,在雙方泡沫的推動下,也不得不沿著追求市場占有率的泡沫路線前行。在圖書銷售額上升停住腳步的20世紀90年代,只有新書品種在急劇增加;從1997年以來,每一年的銷售額與上年相比都是負增長,盡管新書品種增加勢頭有所減弱,但還是在增加。這種新書泡沫,這種圖書泛濫,決不是行業(yè)興旺發(fā)達的標志,而是行業(yè)充滿危機的表現(xiàn)。由于每一種書的銷售額都在減少,陸續(xù)出版新書就用來彌補虧空。無論怎樣出版新書就是賣不動,其結果就是來自書店的退貨越堆越多。這里看一看圖書銷售額的變化。同上世紀70年代相比,圖書銷售額增加不過70%,但新書品種數(shù)卻增加了2.7倍。在這其間,圖書的平均單價從1979年的841日元上升到1994年以后的1000日元。雖然圖書銷售額比70年代增加70%,但相當部分屬于價格上升的因素。這里再看一下銷售冊數(shù)的變化。1979年是7.58億冊,在1996年的巔峰時期,也不過增加到9.15億冊。20年間僅僅上升了20%。到1998年就下滑到8.1億冊。如果以這個數(shù)字為基準進行比較,那么與20年前相比其實沒有什么變化的水平。銷售冊數(shù)沒有提升,但新書卻不斷問世。可怕的是,這種情況年復一年地重復,將沉的船只又堆上大量的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貨物,如此一來,沉沒也只是時間問題了。賣不動,為何還要出新書為什么出那么多呢?為什么要繼續(xù)出版銷售不出去的新書呢?這里需要簡單說明一下,處在一部分大牌出版社的立場,如果圖書交易公司繳納了圖書貨款,那么圖書即使銷售不出去,銷售額在實際上卻已經(jīng)“預付”了。這本書一旦成為退貨書,為了清算,就必須再出版新書以填補虧空。如此循環(huán)往復,就只有無休止地出版新書了。這就連結著另一種奇思怪想——“不管能賣不能賣,圖書交易公司接受新書就要交購書款,有了錢,就可以實現(xiàn)資金周轉”。依靠圖書交易公司具有的這種金融功能,過去一直支撐著小資本出版群體甚至還有大牌出版社的經(jīng)營,推動出版行業(yè)向前發(fā)展,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應當指出的是,這種金融功能鑄造了出版行業(yè)脆弱的體質(zhì),造出了大量的新書泡沫。看到以上情況以后,這里還有必要認識一下獨特的流通體系。簡而言之,日本圖書流通的最大特征就是“委托制”和“定價銷售”。幾乎所有在書店可以銷售的圖書,都與在零售店銷售的其他眾多商品不同,對制造者(出版社)而言,圖書是具有退貨自由的“委托商品”(巖波書店等極少數(shù)出版社的圖書例外,屬于買斷品)。這個委托銷售體系,一直是通過書店遵守再銷售價格維持制度——即按照出版社指定的銷售價格進行定價銷售,從而表里如一地運行著(作為日本反壟斷法適用除外確認的再銷售商品,有圖書、雜志、報紙、唱片、音樂磁帶、CD等六個品種)。從出版社到圖書交易公司、從圖書交易公司再配送到書店的圖書,書店只能按“定價”銷售,這樣書店之間不會出現(xiàn)價格競爭。既沒有競爭的必要,想競爭又不可能,因此,賣剩下的書也不能降價銷售或大減價拋售。這對圖書交易公司以及出版社來說,就形成了退貨的結局。然而退貨越多,為彌補已經(jīng)收取購書款造成的虧空,就越要接受更多的新書。不可逆轉的奇思怪想上下流傳,完全扭曲的交易方式到處蔓延。危機轉嫁給中小書店書店與圖書交易公司之間的委托期限,原則上是三個月,然后在第四個月結算。但是,書店與這個委托期限沒有關系,只要提出配書,就被要求與定購品種一塊在第二個月支付貨款。于是,書店經(jīng)營者經(jīng)常不滿地說:“說的是委托,可第二個月就要求支付。這哪里是委托,簡直是買斷。”圖書交易公司為了向部分出版社支付貨款,被迫要求書店早期支付。圖書交易公司對書店要求不僅苛刻,而且為了順利收回貨款,還預備了“糖果”,這就是名為“進款獎金”的賺頭。這是根據(jù)要求支付金額的比率(全額或部分)或金額的多少,如果提前支付,即按一定比率給書店的返還差額。也就是說,如果提前支付,就能得到好像是“褒獎”的賺頭。圖書作為再銷售商品,無論是大牌書店還是中小書店,都能以相同的定價銷售。買進價格(所謂的批發(fā)價)雖然多少有些差別,但基本上是持平的(只有出版社才能根據(jù)圖書價格決定批發(fā)價格)。因此,大牌書店光靠買進價格也不能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發(fā)展。而“進款獎金”、“進款回報金”在實際上有時也成為使批發(fā)價下降,從而提高效益的手段。但是,中小書店銷售額小,根據(jù)金額確定比率,“進款回報率”的比率也低。盡管這樣,圖書交易公司還是每月要求中小書店支付剛剛進來還沒有銷售出去的圖書的購書款,中小書店對此十分不滿。支付的比率一下降,被稱為“支付差的書店”就要被催促貨款,書店就借錢支付,拿到進款獎金又被借錢的利息抵消了。所以,對中小書店來說,比起進款獎金的利潤來,支付的負擔要沉重得多?!皩嶋H上已經(jīng)不是委托了”,這句話充分表達了中小書店的不滿。將近一萬家中小書店的停業(yè),可以說就是無法忍耐大牌出版社與圖書交易公司“轉嫁”給書店的提前支付貨款的結果?!靶屡f書店”促進了崩潰最近一些年像“圖書休閑”這樣的“新舊書店”,也在如火如荼地擴張。這樣,由于書店過剩使市場混戰(zhàn)愈演愈烈?!靶屡f書店”,即出售新的“舊書”(其實還是新書)的店,它與過去的“古色古香”的古舊書店劃出了一條界線。新舊書店在店鋪結構、書架設計、圖書品種、采購(把他人的東西買過來)方法以及銷售價格方面有很大變化,憑借這些新的經(jīng)營方式,通過特許代理,與小型無人管理商店或啤酒屋發(fā)展連鎖店一樣,爆炸式地擴大著自己的店鋪網(wǎng)絡。在新舊書店中,有的從銷售圖書著手,有的從銷售游戲軟件和影像資料起步,有的則從開展租賃業(yè)務開始。新舊書店經(jīng)營方式的特征,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是大量消費的社會,對圖書是“讀完了就扔掉”的時代。這種經(jīng)營方式僅僅把圖書定在再循環(huán)、再利用的位置上,只對其進行徹頭徹尾的買進賣出。傳統(tǒng)的古舊書店,采購圖書,給圖書定價,要從圖書的趣味性、稀少性、資料性以及文化價值等方面考慮,且采購(把他人的東西買過來)上還需要對古舊圖書有鑒別力,對古舊圖書行情有充分的了解。而新舊書店排除“附加值”,只是把握圖書的內(nèi)容奇和外表新(沒有污損)。日本新舊書店中最大牌的“圖書休閑”書店,對只要是比較新沒有破損的圖書,幾乎全部買進。購入的價格大約是原定價的5%~10%。銷售的時候,收購的圖書經(jīng)過研磨機打磨,先貼上印著相當于原價一半定價的密封墊,然后開始出售。賣剩下的圖書,三個月后一般都轉到“一律100日元”的書架上。假如是傳統(tǒng)型的古舊書店,不會和新書書店產(chǎn)生磨擦和對立?,F(xiàn)在這種新舊書店可不甘寂寞,非要闖入新書書店本來就感到難受的飽和狀態(tài)的混戰(zhàn)中。雖說是“半舊”,其實是在把新書書店之間競爭的新商品以“低價格”銷售。這就把出版社和書店都卷進磨擦與對立中了。

作者簡介

暫缺《出版大崩潰》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日本出版業(yè)充滿總破產(chǎn)的恐懼
   一 崩潰與沉沒已經(jīng)開始
   二 出版業(yè)的泡沫經(jīng)濟即將破滅
   三 神秘主義加深危機
   四 出版社紛紛破產(chǎn)或倒賣自身
   五 上市出版社已然衰落
   六 講談社和小學館也在赤字邊緣徘徊
   七 德間書店的破產(chǎn)
   八 作為經(jīng)濟支柱的連環(huán)畫雜志(圖書)銷售急劇下滑
   九 廣告收入隨著雜志的下滑也跌入低谷
   十 雜志銷售下跌——不見底部的現(xiàn)象
   十一 書店充滿新書泡沫
   十二 出版行業(yè)的新書泡沫
   十三 圖書退貨車節(jié)節(jié)攀升
   十四 大出版社也卷入新書泡沫之中
   十五 中小出版社在幸存之際走向破產(chǎn)
   十六 作者和相關業(yè)者惶惶不可終日
   十七 “秀才們”會不會消失
   第二章經(jīng)濟恐慌必然導致流通崩潰
   一 在一萬家書店停業(yè)的背后
   二 “獎金”扭曲了交易關系
   三 大書店倒閉引來日販的危機
   四 圖書交易公司給書店泡沫壓陣
   五 “活著”的大書店都是幸存者
   六 銷售額成為書店泡沫的裝飾品
   七 庫存大倒流將引起行業(yè)大恐慌
   八 “新舊書店”的建店浪潮促進了崩潰
   九 “有時限再銷售圖書”也流通于新舊書店
   十 “新舊書店”是否助長圖書偷盜
   十一 連環(huán)畫書和文庫版書的不正當退貨也在增加
   十二 新舊書店的進攻與出版社、書店、作家們的防守
   第三章從胡麻書房看“出版大崩潰”
   一 以出版暢銷書起步
   二 胡麻書房第一本書銷售45萬冊
   三 沿著“創(chuàng)作出版”路線前進
   四 暢銷書接二連三問世
   五 在文庫書繁榮的同時凸顯頹勢
   六 新書泡沫最終淹沒胡麻書房
   第四章IT革命是否動搖了出版的根基
   一 IT革命是一把雙刃劍
   二 印刷和流通離不開電腦
   三 競爭從配送圖書到因特網(wǎng)直銷
   四 聯(lián)機(網(wǎng)絡)書店引起流通混亂
   五 街頭書店會不會復活
   六 通過因特網(wǎng)參與占有書店的競爭
   七 新加入者合縱連橫加劇行業(yè)混戰(zhàn)
   八 “亞馬遜.dot.com”登陸日本列島
   九 在網(wǎng)絡上便宜賣和大甩賣
   十 排除出版社的“省掉中間環(huán)節(jié)”業(yè)已開始
   十一 “紙介質(zhì)書”會不會消失
   十二 聯(lián)機實時出版改變一切
   十三 在內(nèi)容、電子書業(yè)務的領域“跑馬占地”
   十四 電子圖書國際財團的失敗教訓
   十五 “彼特服務”公司是否會取代出版社和圖書交易公司
   十六 編輯業(yè)務會不會消失
   十七 假如中小出版社形成合力……
   十八 國主國會圖書館有效利用聯(lián)機實時出版
   第五章為什么自己不能改革
   一 出版業(yè)市場規(guī)模僅相當于一個三菱汽車公司
   二 “百年老店”相繼破產(chǎn)
   三 市場呼喚“第三種勢力”
   四 鈴木書店顯出衰落之勢
   五 日販陷入赤字困境
   六 從“長銀”破產(chǎn)聯(lián)想到日販危機
   七 杉浦俊介恥于當“老二”——日販的擴張路線
   八 日販重組策略讓中小出版社、中小書店深感不安
   九 解決流通庫存問題需要勇氣
   十 圖書交易公司在大牌出版社面前為何如此懦弱
   十一 從“買斷制”時代到“委托制”時代
   十二 巖波書店實力增加和“預訂買斷制”卷土重來
   十三 “日配”終于被強令解散
   十四 東販坐上頭把交椅
   十五 雜志的東販、圖書的日販
   十六 “特權”和“變通交易”使流通形式發(fā)生扭曲
   十七 神田村流通多樣化
   十八 出版社與書店的對立何在
   十九 書店折扣問題會不會再起硝煙
   二十 書店群體不斷刷新“過去最低”、“過去最差”的記錄
   二十一 依靠低租金、臨時工和勤工儉學者維持
   二十二 賣得動的書為什么到不了中小書店
   二十三 書店關張、停業(yè)是否還會繼續(xù)下去
   二十四 出版社、編輯們?nèi)绾芜M行自身改革
   第六章出版文化之火會不會熄滅
   一 出版泡沫可以休矣
   二 強烈要求出版行業(yè)“信息披露”
   三 流通改革必須把“預訂買斷制”作為切入點
   四 角川書店以“買斷制”挑戰(zhàn)“委托制”
   五 向大牌出版社的支付應當按通常規(guī)則辦理
   六 憑借降價銷售和百分點還原服務促使再銷售制度崩潰
   七 期待靈活運用圖書券和圖書預付卡
   八 對讀者能否耐心一些
   九 構思建立對應讀者預訂的共同合庫
   十 “賣得動”并不等于不“崩潰”
   十一 期待圖書館的未來
   十二 發(fā)揮年輕人的作用
   十三 努力增加讀者的數(shù)量
   十四 期待“書本學校”的建立
   結束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