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總論微/納米生物摩擦學——大自然的選擇

微/納米生物摩擦學——大自然的選擇

微/納米生物摩擦學——大自然的選擇

定 價:¥35.00

作 者: (德)M.謝爾格(Matthias Scherge),(烏)S.戈爾博(Stanislav S.Gorb)著;李健等譯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納米生物摩擦學:大自然的選擇
標 簽: 納米材料

ISBN: 9787111144922 出版時間: 2004-07-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4cm 頁數(shù): 25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以生物的摩擦、粘附及其潤滑為中心,基于生物體材料的流變性質(zhì),闡述了摩擦行為及其與結(jié)構(gòu)、材料等生物學特征之間的相關關系。同時,介紹了微/納米摩擦學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側(cè)重從摩擦與粘附兩方面研究了生物摩擦系統(tǒng)。本書以相當?shù)钠到y(tǒng)地介紹相關的試驗設備、測試與試樣制備技術(shù)和研究實例,引用了大量的參考文獻,有較強的知識性和適用性。本書對從事摩擦學、材料學仿生技術(shù)以及微機器人和微機電系統(tǒng)等的研究人員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可供大學、研究生作為參考教材。本書是德國學者Scherge和烏克蘭學者Corb所著,作為Spnnger出版社的"納米科學和技術(shù)系列叢書"出版的。書中介紹了作者在微/納米技術(shù)和生物摩擦學的研究成果,并對該領域相關進展進行了總結(jié)和分析,開辟了在微/納米尺度研究生物摩擦的新領域,對摩擦學、仿生學、微機電技術(shù)研究,有積極的參考價值。本書在翻譯過程中得到與作者直接交流的機會,并在圖片資料方面得到作者的大力支持,為正確翻譯原著,表現(xiàn)原著風格創(chuàng)造了條件。書中有少數(shù)拉丁語動物名詞,沒有合適的中文譯名,經(jīng)與作者協(xié)商,保留原文的拉丁語名。全書由李健、楊膺、顧卡麗、董光能翻譯并校對。參加翻譯工作的還有郭志光(第1章,第2章)、劉建芳(第3章)、于大國(第4章,第8章,第1章)、劉秧生(第5章,第6章)、劉洪濤(第7章),左玉萍(詞匯表)。由于本書涉及內(nèi)容的學科跨度大,并處于發(fā)展過程中,加之譯校者的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成熟和錯誤之處,望讀者指正。

作者簡介

暫缺《微/納米生物摩擦學——大自然的選擇》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基礎與物理工具
1  引言
2  微/納米摩擦學的物理原理
  2.1  基本定義
  2.2  模型材料
  2.3  力學性能
  2.3.1  粗糙度
  2.3.2  彈性體
  2.3.3  粘彈性體
  2.3.4  接觸力學
  2.4  粘著
  2.4.1  分子力
  2.4.2  靜電力
  2.4.3  毛細作用力
  2.5  潤滑
  2.5.1  簡單液體試驗
  2.5.2  簡單液體仿真
  2.5.3  水的整體性能
  2.5.4  水的分子膜特性
  2.5.5  潤滑和水膜厚度
  2.5.6  固體潤滑
  2.6  摩擦
  2.6.1  宏觀粘/滑
  2.6.2  微觀粘/滑
  2.6.3  納米粘/滑
  2.6.4  粘/滑與滑動速度
  2.6.5  摩擦與滑動速度
  2.6.6  摩擦與溫度、濕度
  2.6.7  摩擦與接觸幾何
  2.6.8  法向力的函數(shù)關系
  2.6.9  振動
  2.7  磨損
  2.7.1  微觀范圍的磨損
  2.7.2  納米范圍的磨損
  2.7.3  有機單分子層的磨損
  第二部分  生物摩擦系統(tǒng)
3  生物的摩擦和粘附系統(tǒng)
  3.1  生物粘附
  3.2  減少摩擦的系統(tǒng)
  3.2.1  流體和摩擦
  3.2.2  關節(jié)和關節(jié)軟骨
  3.2.3  肌結(jié)締組織
  3.3  增加摩擦的系統(tǒng)
  3.3.1  植物表面復制機制
  3.3.2  硬骨魚類的卵絲
  3.3.3  山澗魚的粘附結(jié)構(gòu)
  3.3.4  魚棘中的摩擦
  3.3.5  蜥蜴墊的移動粘附
  3.3.6  靈長類動物表皮
  3.3.7  蛇鱗摩擦表面
  3.3.8  寄生蟲及植物孢子的互鎖
  3.3.9  鳥羽毛的互鎖裝置
  3.4  粘附介質(zhì)
  3.4.1  粘結(jié)劑的高分子設計
  3.4.2  偶聯(lián)劑
  3.5  粘附增加系統(tǒng)
  3.5.1  細胞粘附
  3.5.2  無脊椎動物
  3.5.3  軟體動物足絲粘附
  3.5.4  海星管腳
  3.5.5  軟體無脊椎動物的動態(tài)粘附
  3.5.6  藤壺的粘附
  3.5.7  昆蟲和蜘蛛的持久粘附
  3.5.8  水蚤甲殼類動物的臨時粘附
  3.5.9  魚類和海鞘類脊索動物的幼蟲粘附
  3.5.10  樹蛙粘附
  3.5.11  蝙蝠粘附
  3.5.12  植物
  3.5.13  牙齒表面的粘附
  3.6  抗粘附機制
  3.6.1  植物
  3.6.2  動物
4  昆蟲的摩擦裝置
  4.1  昆蟲附著裝置的原理
  4.2  昆蟲表皮——材料的超微結(jié)構(gòu)
  4.3  具有兩互補表面的系統(tǒng)
  4.3.1  蜻蜓頭部制動系統(tǒng)
  4.3.2  翼鎖裝置
  4.3.3  昆蟲的掣爪肌器官
  4.3.4  草蜻蛉的基節(jié)互鎖機構(gòu)
  4.3.5  跳蟬的基節(jié)互鎖機構(gòu)
  4.4  一種適應性強的表面系統(tǒng)
  4.4.1  表面特征
  4.4.2  爪墊材料的超微結(jié)構(gòu)
  4.4.3  附著爪墊的其他兩種樣式
  4.5  外表皮的分泌物
  第三部分  試驗設備
5  微觀測試設備
  5.1  微摩擦試驗儀
  5.1.1  力的測試
  5.1.2  微牛頓級的彈力
  5.1.3  球的選擇
  5.1.4  基于干涉計的摩擦試驗儀
  5.1.5  基于光纖光學系統(tǒng)的微摩擦試驗儀
  5.1.6  生物微摩擦試驗儀
  5.1.7  數(shù)據(jù)分析
  5.2  微觀力學性能分析
  5.2.1  硬度測量
  5.2.2  劃痕測試
  5.2.3  接觸角測量
  5.2.4  輪廓儀
  5.2.5  閏滑油分析
  5.3  相關的表面科學技術(shù)
  5.3.1  光電子能譜
  5.3.2  俄歇電子能譜
  5.3.3  紅外光譜
  5.3.4  低能量電子衍射
6  納米探針技術(shù)
  6.1  掃描隧道顯微鏡
  6.1.1  工作原理
  6.1.2  恒電流方式/恒高方式
  6.1.3  隧道譜
  6.1.4  水合掃描隧道顯微鏡
  6.2  AFM
  6.2.1  工作原理
  6.2.2  接觸模式
  6.2.3  輕敲模式
  6.2.4  非接觸模式
  6.2.5  力的調(diào)制
  6.3  選擇結(jié)果
  6.3.1  探針與分子間的力
  6.3.2  納米級摩擦磨損
  6.3.3  納米壓痕測試
7  顯微鏡技術(shù)
  7.1  顯微鏡技術(shù)原理
  7.1.1  光學顯微鏡
  7.1.2  相襯顯微鏡
  7.1.3  干涉顯微鏡
  7.1.4  偏振光顯微鏡
  7.1.5  熒光顯微鏡
  7.1.6  透射電鏡
  7.1.7  掃描電鏡
  7.2  試樣準備過程
  7.2.1  固定
  7.2.2  包埋
  7.2.3  切片
  7.2.4  組織著色
  7.2.5  組織化學
  7.2.6  透射電鏡的對比度技術(shù)
  7.2.7  臨界點干燥
  7.2.8  冷凍干燥
  7.2.9  低溫切斷與冷凍切斷
  7.2.10  冷凍置換法
  7.3  用于表面表征的顯微鏡方法
  7.4  研究材料結(jié)構(gòu)的專用技術(shù)
  7.4.1  微觀突起的超結(jié)構(gòu)
  7.4.2  孔道
  7.4.3  接觸區(qū)的液體
  7.4.4  纖維復合物的材料特性
  第四部分  實例研究
8  試樣、試樣制備和試驗裝置
  8.1  一種生物微系統(tǒng)
  8.2  試樣老化
9  實例研究I:壓痕和粘著
  9.1  測試過程
  9.2  壓痕
  9.3  附著
  9.3.1  附著過程
  9.3.2  分離過程
  9.3.3  分泌物的粘著特性
10  實例研究Ⅱ:摩擦
  10.1  試驗裝置
  10.2  試驗結(jié)果
  10.2.1  負荷決定性和摩擦滯后
  10.2.2  摩擦的各向異性與內(nèi)部結(jié)構(gòu)
11  實例研究Ⅲ:材料,哇能
  11.1  彈性
  11.2  粘彈性
12  展望
附錄
附錄A  接觸模型
附錄B  毛細作用理論
附錄C  詞匯表
附錄D  符號表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