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話題沉重而充滿希望,我們從這里祈想明日。在諸多累于外鶩的措辭黯然失色后,教育再度返回到人生的親切處尋找它的元始命意。比起政治、經濟等有恃于某種力量感的領域來,教育有其超功利的一度。這一度使教育有可能獨立于世俗的“力”或“利”以留住那份審度與成全人生的從容,并由此確定自己無可替代亦未可推諉的職志。教育當然不會對來自政治、經濟的多方祈使置之不理,但重心自在的教育永遠不可萎縮其批判而超越的性狀。它以自己的理念相應于政治、經濟的理念,卻并不要充任當下政治、經濟的仆役。它的職志的多維度只是因著人生價值的多維度,它的當有內涵最終取決于人生的當有內涵。如果說,政治依其本分在于為社會厘定一種合理的秩序以實現(xiàn)人生所期許的“公正”價值,經濟依其本分在于為族類提供更佳的生存境遇以成就人生所趣求的“富強”價值,倫理依其本分在于“和諧”價值,藝術依其宗趣在于借重美形式創(chuàng)造另一種世界以陶育人生所向往的“美”的價值,道依其主旨在于反省中的人自律地提升心靈境界以涵養(yǎng)人生不可稍缺的精神內向度上的“善”價值,那末,教育的職分便在于誘導人的價值自覺,把握好多維度的價值間的張力以陶冶人的生命。本書首先對1949年至1957年間共和國的教育發(fā)展情況作了全面梳理,總結了其中的成就和缺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其次,對這期間教育界知識分子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的現(xiàn)實遭遇作了回顧,鋪敘其進程,提煉其教訓。本書尤其重視歷史經驗對現(xiàn)實的觀照,可謂言切旨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