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瓷器燒造,歷史之悠久,品種之繁多,器型之豐富,技藝之精湛,風格之獨特,世所罕見。瓷器的基本屬性,在當時是實用與美觀相結合,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今天,民國之前的瓷器,大多失去了實用價值,而獨具審美價值。清代咸豐、同治兩朝計24年,是清代官窯瓷器迅速衰落時期,其質量極為低下,民窯瓷器更是粗俗不堪,有關陶瓷著述多將此時期與光緒、宣統(tǒng)合稱為晚清,其實,晚清瓷器并非統(tǒng)一的風格。本書以大量的實物,從器型、胎釉、底足、紋飾、款識等方面對咸豐、同治兩朝的民窯瓷器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闡述,并以獨到的見解,闡述這兩朝民窯瓷器的風格特征,如咸豐民窯器物的造型臃腫、彩色濃艷無光,同治民窯器物的大紅大綠、人物的翻白眼現(xiàn)象等。其知識性強、實用性高,堪為晚清民窯瓷器的鑒定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