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9年起擔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的梁思成,從42年開始著手編寫中國建筑史,兩年后完成。這是我國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比較完善、系統的中國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實現了梁先生從20年代留美學習時就立下的夙愿———“《中國建筑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當時就讀于賓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歐洲各國對本國的古建筑已有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并寫出本國的建筑史。唯獨中國,我們這個東方古國,卻沒有自己的建筑史”。而日本學術界的許多知名學者也已著手研究中國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國建筑史》一書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完成的,它無疑也是當時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的歷史產物。民族的自大與自卑,皆源自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無知。無知必然導致盲目,而盲目反過來又閉塞了人們了解本國歷史的視聽,從而進一步滋生無知。因此,只有對本民族的過去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上,產生深沉的民族自尊和自強。而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記錄和見證,忠實地反映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與文化。研究建筑的發(fā)展史,無疑可以明白無誤地觸摸到民族歷史的脈搏?!吨袊ㄖ贰氛峭ㄟ^客觀深刻的分析和闡述,使國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的過去,從而避免盲目的自卑或無端的自大,并塑造出堅實深厚的民族自尊??陀^的分析和闡述,源自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指導思想。梁思成不愧是“第一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學者”,他對中國建筑有著十分獨到的理解和認識。梁先生生動地將構件、裝飾和建筑單體稱作建筑上的“詞匯”,對應地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以及建筑單體之間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稱為建筑上的“文法”。為了鉆研這種“詞匯”、“文法”體系,梁思成以曾在清宮營造過的老工匠為師,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為課本,以北京故宮為研究標本,同時對照大量現存實物,先將清代建筑營造方法及其則例弄通;在此基礎上,將宋《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這兩部“文法課本”互相比較,再通過實測宋、遼、金實物,互相印證。并以此為基礎,由近及遠,研究宋以前的古代建筑。《中國建筑史》一書的總體安排即體現了梁先生這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指導思想:第一章緒論部分首先總括地闡明中國建筑的特征,使讀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亂一系建筑自身優(yōu)劣之準繩,不惑于他時他族建筑與我之異同?!崩^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以便講解,隨后即轉向中國古代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宋《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在此,梁先生對這兩部術書作了一番簡要的分析與介紹,同時肯定了它們在中國建筑史研究中的地位,并表明“以下各篇所有術語及比較研究之標準,胥以此兩書為準繩焉”。自第二章始,按緒論的分期逐代闡述中國古建筑“詞匯”、“文法”的歷史演變與發(fā)展,從而將一部古代建筑藝術的“鴻篇巨作”歷史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吨袊ㄖ贰芬粫幪庴w現出粱先生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的研究方法。針對每一具體的歷史時期,先將文獻上該階段的建筑活動表述于前,并把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簡要地穿插其中。這樣既有利于讀者的整體把握,又為后繼學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接下來便是對此一時期現存實物的逐一剖析,描述生動,文字精要。在實例研究中頗多聯系比較,其中既有同一時期建筑的橫向聯系,以表明此階段建筑型制的共同特征;又有不同歷史階段的縱向比較,從而體現出建筑“詞匯”、“文法”的發(fā)展演變。在實例分析之后,水到渠成地總結出該時期建筑的特征及與其他時期的傳承關系。以梁思成為代表的這一代建筑工作者,在風雨飄搖的動蕩中,以自己的熱情和才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斗爭之中,摸索著中國建筑文化的出路。清醒、真實地了解民族的歷史與創(chuàng)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本民族建筑文化,始終是縈繞在他們心中的歷史課題。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的努力,使《中國建筑史》在世紀之交再次面世。同時,此書的出版也向新一代建筑工作者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置身在這個特殊時刻的我們,將以怎樣的方式去解答這樣一份問卷呢?中國建筑既是延續(xù)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書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本書是梁思成先生的重要遺著,因此補充的圖片也盡量用當年作者所拍攝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