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包括燃料電池的特點,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總體結構及關鍵部件的性能,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系統(tǒng)仿真計算、試驗方法,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的“燃料”——氫——的制取、儲存、運輸和氫安全等內容,反映了當前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最新研究成果。書中還收集了世界主要燃料電池汽車研制單位所推出的樣車的技術路線、結構特點、性能參數、圖片和當前的研究進展狀況。本書是作者所在的研究團隊十多年來從事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研究成果和經驗的總結,理論性較強,又緊密結合研究工作實踐。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車輛工程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為機械、電機、化工、材料化學等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書,還可供電動汽車相關領域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參考。本書前言早在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機汽車誕生的1886年之前,在巴黎等歐洲城市的街道上就出現(xiàn)了電動汽車。隨著石油的大規(guī)模開采及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內燃機汽車的性能大大超過了電動汽車,電動汽車開始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到了20世紀末期,100多年來的許多科學技術和文化成果融入汽車技術之中,使汽車的生產技術愈來愈先進,汽車的性能愈來愈完善,汽車技術更加成熟。當前,全世界汽車的年產量超過了6000萬輛,保有量超過7億輛,其中半數以上是小轎車。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就業(yè)機會,帶來了財富;汽車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帶來了舒適與繁榮。然而,汽車給人類帶來巨大貢獻的同時,每天都在大量消耗地球上有限的石油資源,排出大量的有害氣體,嚴重地污染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給人類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這與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背道而馳。如何在發(fā)展汽車工業(yè)的同時解決其帶來的能源和環(huán)境問題,是汽車工業(yè)乃至整個文明社會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這就是促使電動汽車重新被人們重視的主要因素。最新的電動汽車絕不是100年前陳舊電動汽車技術的重復,它集機械、電子、汽車、電機、智能控制、化學電源、計算機、新能源、新材料等科學領域和工程技術中最新成果于一身,是多種高新技術凝聚的結果。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沒有排放污染,熱輻射低,噪聲小,不消耗汽油,可應用多種能源,結構簡單,使用維修方便,是一種新型的交通工具,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燃料電池(fuelcell,F(xiàn)C)是一種將氫和氧的化學能通過電極反應直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由于燃料電池同時兼?zhèn)錈o污染、高效率、適用廣、低噪聲、可快速補充能量、具有模塊化結構等特點,被公認為是今后替代傳統(tǒng)內燃機的最理想的汽車動力裝置。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作者所在的科研團隊在國家“八五”、“九五”以及“十五”計劃期間的十幾年時間里承擔國家電動汽車重大項目,從事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研究工作的體會和成果。本書主要介紹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基本原理、國內外研究進展,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基本構成、系統(tǒng)仿真、試驗方法以及氫燃料的制備、儲存、運輸等問題。全書共分7章,由陳全世任主編,參加編寫工作的人員有:仇斌、謝起成、齊占寧、曹建榮、黃勇、陳勇、田光宇、林成濤、李海晨、管華等。全書的插圖由陳勇協(xié)助整理。清華大學電動車研究室的倫景光教授、朱家璉教授、施雙容副教授、韓曉東高級工程師、金達鋒副教授、朱元博士、高大威博士、盧蘭光博士,博士研究生林成濤,碩士研究生牟風濤、杜興山、樓棟、胡偉華、熊健、趙立安、彭濤、梁偉銘、劉國權、黃文華、付正陽、王波、項曉波、周偉波等,博士后宋建國、王軍平、王賀武、常秋英、江發(fā)潮等,國家“十五”“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燃料電池城市客車項目組的歐陽明高教授、盧青春教授、張揚軍研究員、裴普成副教授、馬凡華副教授等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和熱情的幫助,在此僅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的寫作得到了“上海汽車工業(yè)教育基金會”的資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由于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是近十多年來迅速發(fā)展的新技術,許多技術問題正在研究和解決中,此外,由于作者的知識和水平的限制,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